陕西著名拳师高三是陕西高家拳创始人。高三不仅武技超群,武德超卓,而且在其成名之后,仍四处拜师求艺,学得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尤以轻功见能,被誉为“飞腿鹞子”。
高三,乳名红娃,又名宝童、明春。进入武林后改为高占魁。他祖籍陕西三原县马额高家堡,生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卒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享年92岁。
高三自幼从大哥习武。后拜三原县峪口山清麓寺僧人园净为师。由于他机警聪慧,刻苦好学,深得园净长老喜爱,将十八罗汉腿传授给他。后荐他去少林寺深造三年,学到了“心意拳”“六合拳”“十字战拳”与棍术等。返家乡后,被父亲安排在县城自家开的鞋铺当掌柜。他无意经商,整天寻师访友,先后与陕西拳师——临潼“黑虎”邢三、潼关“饿虎”苏三和耀县“通臂”李四结为挚友,成为闻名遐迩的“关中四杰”。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以武会友的“群英会”在蒲城县城召开,高三是第一次被邀请参加这样的盛会,显得有点拘谨,只耍了一路“小红拳”就想坐观各路高手献艺。主持会的何举人却要他与邢三、苏三对试,以饱眼福。高三虽说是初次与邢三、苏三见面,但他两的威名早有耳闻,很想试试,却又怕自己功底不硬,因此再三推让,高三越是不肯,大家的兴趣越浓,催逼得也就越紧,无奈,高三先与邢三交手。邢三走了个“朱雀门子”,就换成“黑虎掏心”直奔高三,高三见来势凶猛,立即化身退避,转身纵到邢三背后,借势一掌,邢三站立不住,向下扑倒,高三赶紧收势相扶,拱手赔罪。邢三连连称赞,高三又与苏三比试,只过了两招,苏三就败下阵来,抱拳认输。
在器械表演中,高三手中的那条银枪,左扎右刺,上下翻飞,犹如猛虎下山,恰似怪蟒出洞,让入看得眼花燎乱,凡与他对阵者,只一个回合,手中的器械就被挑飞,无不叹服。
高三的精彩表演,博得观众阵阵喝彩和掌声,使老成持重的何举人也坐不住了,要亲自下场比试。他先谦让一番,随后拉开架势等对方进招,高三是晚辈,自然后法治人,他见何举人用手腿连环进攻,锋势很猛,就连连闪避退让,快到比武场墙根时,何举人见高三再无回旋余地,就来了个“泰山压顶”和“穿堂腿”想一举击倒高三,却未料到,就在何举人出腿一瞬间,高三竟纵身一跃,越过举人头顶,并顺势飞出一腿,打得何举人身不由己,向墙根倒去。高三见势不好,立即转身,轻舒猿臂,抓住举人腰间英雄带,连赔不是,何举人站稳身后,拱手称绝:“轻如鹞,腿如飞,好本事!好本事!”于是,高三的“飞腿鹞子”绰号不胫自走,广为流传。
高三威震“群英会”后,为博得众长,更进一步,于清道光、咸丰年间,曾多次单刀只身出游,足迹曾达冀、鲁、豫、湘、鄂、苏、川和甘肃等地,先后投拜河南李师、山东何师与王师、山西杨师、湖北洪妈妈等名家高手为师,不仅使自己的技击、轻功、刀法、棍术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而且为后来编纂“关中红拳”,创立“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变化多端、出招绝妙”的“高家拳”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晚年的高三,对清朝的黑暗统治极为不满,非常同情太平天国革命,当他得知太平大国翼王石达开在金沙江遇难时,竟难过地垂泪三日,茶饭不思,一天晚上,他的徒弟魏金钟、姜保去看他时,他语气悲痛地叙述了在江南访友时,与石的部下相处的情景,称赞他们是好汉。在高三的影响下,他的徒弟姜保、杨杰、王振西等人均参加过“辛亥革命”和“反袁斗争”,为建立民国做出了贡献!
(摘自《陕西政协报》1988年5月12日3版)
参见《三原文史资料》第5辑第47—50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三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编
198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