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友言
温纯(1539—1607),字希文,号亦斋,陕西三原北城人,明嘉靖进士,万历工部尚书,左都御史。温纯幼年即勤奋好学,常手不释卷,而性格凝重寡言。稍长,则更加刻苦学习。时关中督学李予鳞、孙淮海以“夫子之教”为题属文,温纯即以“夫子之教,教而已”为主旨进行阐述,文成督学大奇,经乡试取为三秦解元。第二年春天,赴京城会试,擢为进士,旋授山东青州府寿光县知县。到任后辟草莱,劝耕织,通漕运,邑人勤俭且厚其风俗,而温纯清白勤慎,时称齐鲁循良之冠。
嗣后不久,被征拜为户部给事中,屡迁为兵科都给事中。时边疆总督非法中外,温纯直发其事,肃然弹劾之,对其他为非作歹的官吏也敢上疏揭发。黔国公沭朝弼有罪,而诏许封其子,温纯知道后,即上书言黔国公的罪行还未处理,断不能让其子袭封。中官陈洪,请求加封自己的父母,温纯决坚反对。他还多次向皇帝请求广求将才,不拘一格,不受世爵的限制,并主张加强边备,但终因自己的意见得不到采纳,而引疾告归乡里。
万历初年,复被起用为河南布政使参政,万历十二年(1584年)以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巡抚浙江,后因母丧,丁忧返回故里,之后又任南京吏部尚书。召拜为工部尚书。时父年迈,请求归养,又回到家中,父去世后,复被召为左都御史。
万历时期,是明王朝的衰落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随着明代采矿业的发展,明统治者对矿民的横征暴敛日益加重,对矿民大收矿税,“好货成癖”的万历皇帝假矿税之名,大行征税之实。一时间矿使四出,骚扰地方,涂炭百姓,祸及妇孺,为害尤烈。温纯目睹这种情况,极论其害,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向万历皇帝上书请停矿税,请释放无辜。上疏十余次,而皇帝置之不理。温纯尤虑不知所出,于是约集众大臣伏阙泣请,因此触怒皇帝,遣中官问倡导者,温纯慨然对日:“臣纯也,为社稷生灵计,不敢爱(怜)死。”他又痛陈矿税使为害百姓的情况,请求“即日罢矿税”。但是万历皇帝始终不改初衷,最后温纯又不得不拂衣归居乡里。
三原古城,有清峪河水横贯其中,水势大,河谷深,将古城分成了两半,南北阻隔,交通不便,行旅百姓常为水溺,死于非命。温纯素有建桥之志,在他居家期间,即倡导集资兴建桥梁,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破土动工,历时十二年,始告竣工。自斯南北沟通,行旅方便,百姓乐道。据《王徵遗著:龙桥名议》记载:曾闻桥成,与情欲以温公名之,先生力止,功成不居,自是先生㧑谦美意。顾先生一片济人利物真实心肠,于此正露一斑,每忆先生肇造之物,心心念念,时时刻刻,事事处处,精神毕注于此,自己家事莫过也。”从记载可以看出桥修成后,尽管时人欲以温公名桥,然而他拒不以自己姓名名之,遂定名为“龙桥”,龙桥之名自此始。温纯曾作《龙桥颂》以赞美龙桥的风采:
悬空飞渡俯清流,为依慈航在上头。
题柱不劳歌蜀道,吹笙似已到杨州。
又题:
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自此,龙桥不仅成为沟通三原南北的交通要道,而且“龙桥飞虹”亦成为三原八景之首。
温纯一生清白奉公,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在学术方面,他勤于著述,不仅研究领域十分宽广,而且文笔犀利,朴茂,很受时人赞赏。现有多种著作传世,计有《四书评点》《诗经评点》《学一堂集》《杜律一得》《古文选粹》《汉魏诗选粹》《唐诗选集》《二园诗集》《杜律颇解》《文法品汇》《诗法品汇》等十余种。在《四库总目》所著录的《温恭毅公集》中,他所撰的序、记、铭、传诸体,更为雅饬可诵。《明史》《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等均载有温纯事迹。
参见《三原文史资料》第8辑第61—65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三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91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