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喜德
李靖,字药师,生于北周武帝天和六年(571年),卒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终年七十九岁,京兆三原(故址在今县城东北三十里)人。李靖有文武才,自幼勤奋好学,尤其好读兵书。隋朝名将韩擒虎非常赏识李靖的军事才华,每与论兵,总要说:“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倚谁哉!”吏部倚书牛弘很器重李靖,说他是“王佐才也”。左仆射杨素拍着自己的座榻称赞李靖说:“卿终当座此。”
李靖原在隋朝做官,后归唐。精湛的兵法理论与战争实践相结合,终于使他成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家。在唐初统一战争中,李靖累建奇功。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在秦王李世民统率下,首战平息了王世充;继而,武德四年(621年)二月,受命行军总管,亲率大军削平江汉一带称霸的肯铣。武德六年(623年),再战败辅公裙,使汉水江淮以南尽归唐朝所有。李靖一生最为人所称颂者是他在反侵略战争中先后击败东突厥、吐谷浑的两大战役。隋末以来,北方边境上的东突厥汗国日益强大,经常侵扰内地,杀人掠畜,抢劫粮财,给中原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为了消除边患,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唐太宗命李靖为行军总管,统兵十万远征突厥。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李靖亲率三千骑兵高速度行军,出其不意出现在东突厥腹地定襄城(今内蒙清水河县)南恶阳岭,敌首颉利可汗十分震惊。靖乘突厥兵慌马乱之机,又派人离间其心腹近臣,投降了突厥骁将康苏密,乘机夜袭定襄。颉利脱身逃碛口(今内蒙阴山北),一退守铁山(令内蒙白云鄂博),纠集余众数万,伺机东山再起,表面上却遣使入朝,衷言谢罪,请举国内附。唐太宗口头答应,并遣使抚慰,命李靖前往接收。太宗于李靖“厚劳苦信必威赏而已”。其兵事节度皆付公,吾不从中制也。"李靖不负厚望,明察颉利伪降阴谋,予料使节也难以折服。深知太宗兵机神算,遂决计以诈取胜。未及陈奏,却亲率精骑一万,西征数千里,乘颉利接待朝廷使节之机,大破其牙帐。颉利单骑逃遁,擒其子叠罗施,杀其妻隋义成公主,俘众十余万。不久,颉剩可汗被俘。为时不过四个月,骄悍不可一世的东突厥部被彻底击溃。战期之短促,战绩之辉煌,堪称唐初武功之楷模。唐朝北部边境从此取得相对稳定,西起阴山、北至大漠这一广大地区从此归属唐朝版图。唐太宗对李靖的战功备加称赞,晋封李靖为代国公、尚书右仆射,并大赦天下,满朝文武欢欣鼓舞,全国庆祝。
李靖是一位忠于职守,以身许国的将领。六十四岁时,因疾上书请求辞官,并获朝廷批准。但不久吐谷浑入侵,闻朝廷需他领兵时,便不顾病老毅然请缨。贞观八年(634年)十二月,太宗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率刑部尚书、任城王李道宗、兵部尚书侯君集等五行军总管大军西出西海道,昼夜兼程,兵至吐谷浑国都伏俟城(故址在今青海湖西岸布哈河口附近),时值严冬,吐谷浑慕容伏允可汗为阻唐军,命其下大肆纵火,而退守大非川(今青海省共和县西南)。李靖大军兵分南北两路,以“轻兵掩不备",穷追不舍。其所率北路军势如破竹,连战皆捷,一败吐谷浑军于曼都山(今青海省共和县南),再败其于牛心堆(今青海省青海湖东尕海东北)。侯君集所率南路军频战频进,越汉哭山(今青海省日月山),大战乌海(今青海省积石山北端),转战两千里,军至星宿海,达于柏海(今青海省鄂陵、札陵湖。)靖部北路军再大破吐谷浑国相天桂王于赤海(今青海省兴海县境黄河一段),经历河源(郡名,治所在今青海省兴海县东南之赤水城),穷迫伏允于且未(今新疆且未)以西。时伏允西奔图伦碛(今新疆潞里木盆地南沿),企图逃窜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靖军督锐骑入碛数百里,大破伏允牙帐。接战以来,李靖大军行空荒数千里,跃马积石山,横扫柴达木盆地,山风折旗,盛夏降霜,马嗷雪,人刺马饮血,历尽艰辛。经过几十场恶战,李靖大军分路合击,伏尤可汗东逃西窜,狼狈不堪,众叛亲离,所部瓦解。贞观九年(635年)五月,在军事节节胜利下,伏尤嫡子大宁王慕容顺杀国相天桂王举国降唐。创败之余,伏允悲愤自缢。唐立慕容顺为西平郡王。前后不到半年时间,李靖大军就胜利平定了战乱,消除了西部边患,解除了吐谷浑对河西走廊的威胁。从此,以敦煌为枢纽的通往西亚、欧洲的著名的“丝绸之路"得以畅通,促进了西域诸国与内地的联系,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唐太宗改封李靖为卫国公,进位开府仪同三司。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李靖病故,追赠司徒、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谥景武,哀荣之礼非常隆重。朝廷有诏命其坟莹依汉代卫青、霍去病两将军墓武,起冢象突厥境内的阴山和吐谷浑境内的积石山,以表彰李靖生前戎马生涯的特殊功勋。
据有关吏志记载:李靖南征时尝筑临桂子城(今广西桂林市);又潞州(故治在今山西长治)、潞城(山西潞城)、临汾(今山西临汾),泽州(故治在今山西晋城)、壶关(今山西壶关)、洧川(河南长葛县境)、桂林(今广西洼林市)等地有唐李卫公嗣、碑。据元人程瑁《云阳志》云,三原孟店镇昔为李靖屯军戌,俗谓之卫公养老宫。西有卫公观星台。在屯军戌西北清峪河上流,李靖尝提兵驻此,后人因以名靖川。李靖之后入百余年,故里三原己不存迹。为纪念故人,明成化年间,邑人、吏部筒书王恕伐石题碑: “唐李卫公故里",树于道左,以表厥迹。明正德年间,怒子南京户部尚书王承裕倡议,故里义士捐资于学古书院南侧修祠香巳之,又编《卫公通纂》,刻印传世。迄今,故里碑、祠已不可见。历代文人大家唐虞世南、李白、柳宗元、吕温、司空图,宋张山,元宋渤,明叶盛、王恕、洪善初,清知县事张象魏等人有诗文碑记赞誉凭吊。
李靖在唐初辅佐李渊父子两朝,任大将军三十余年,是一位具有卓越军事才能、实战经验丰富的名将,兵书《李卫公问对》就是他戎马生涯的光辉总结,’这是一部李唐君臣多次谈话的纪录整理。可见“材条文武,出将入相”,“临机果,料敌明”,具有革新思想的李靖是唐太宗所赖以咨询的人物。除《李卫公问对》以外,李靖还著有兵书多种,今有清人汪宗沂据《通典》、《太平御览》辑录的《李卫公兵法》三卷,颇有阅读价值。
吊李卫公
王恕(明,尚书,三原人)
翊运成功屡出奇,文韬武略荷君知。
故乡居第今何在,独有行人看古碑。
褐李卫公祠
叶盛(明,诗人)
曾于南广谒灵祠,清潞于今复见之。
血食自应垂永世,勋名何止冠当时。
两花野草春风在,枯木塞鸦夕照迟。
亦有残碑写西岳,摩挲不觉鬓成丝。
参见《三原文史资料》 第1辑 第114—120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三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85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