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三原县  >  史料  >  小传

张立卿先生事略

路石 张晴

张立卿先生,名庆豫,字立卿,1887年9月生于陕西省三原县,1960年8月病逝于上海,终年73岁。

张立卿童年时代,就读于三原名儒毛班香私塾,与于右任同学。张立卿小于右任8岁,因此所学课程不少是于右任教的。于右任视张立卿为小弟弟,处处帮助;张尊于为师长,虚心学习,二人友情甚笃。后来,于右任、张立卿相继中秀才。1903年,在陕西乡试中,于中举人,张亦中副贡(举人备取)。1904年春,于右任因《半哭半笑楼诗草》,讥讽时政,清廷严令通缉而亡命上海。张立卿得悉后,弃功名于不顾,追赴上海。后在于右任开导下,张立卿东渡东京,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

在东京留学期间,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已经成立。张立卿积极参加同盟会在留学生中开展的反清革命活动,于1906年加入同盟会。是年秋,同盟会陕西分会在东京成立,到会10多人,张立卿亦参与筹备并参加成立大会。会后积极主动完成分会布置的革命工作。其时,于右任由上海已到东京,考察新闻募捐办报经费,张立卿极表支持;毅然将变卖家产所备留学费用500银元全部捐出,后随于右任一同归国到上海。

于右任在上海办报期间,张立卿一直为其负责总务工作,长达7年之久。于右任由于工作繁忙,张立卿便负责照料于右任夫人黄仁爱和长子望德的生活。1911年4月,反清革命形势高涨,张受于之托回陕,晓谕陕西党人“要完成推翻满清建立民国大业,必先经略西北,然后巩固中原,再和东南遥相呼应”之意图。张立卿与井勿幕、张凤翙、胡景翼等一起联络新军、刀客和革命党人,共同促成陕西光复。

1918年1月,张义安、邓宝珊等党人举行“三原起义”后,陕西清国军在反对北洋政府走卒陈树藩战斗中,得到发展壮大。但因靖国军内成份复杂,纪律松弛,各自为政,号令不一。有鉴于此,胡景翼、曹世英等高级将领商定,派张立卿、王子元为代表,赴沪请于右任回陕,主持靖国军大计。张、王到上海后,于右任考虑张系老同盟会员,在东京时就认识孙中山,乃派张为陕西靖国军代表并代表自己持函赴粤晋谒孙中山,面告陕西一切,请求饷械相助。张至粤后,孙中山亲自接见,慰勉有加,并于同年4月30日任命张为“大元帅府参议”(任状号为1252)。5月21日,孙中山面对桂系军阀操纵非常国会,阴谋改组军政府的行径,愤然辞去大元帅职,乘日本“近江丸”号轮船离开广州取道台北,经日本到上海,张立卿亦随侍在侧,同船赴沪。

在上海,张立卿经常出入孙中山寓所,请示工作完成交办任务。1919年1月,孙中山因西北革命急需人才,并考虑当时于右任“独任其难”,乃急于与于联系,遂派张立卿持致于右任函返陕,亲书“天下为公”条幅赠张,并在函中注明此函“张代表转”。张立卿回陕后,时值陕西大旱,军民并困。同年,于右任又派张立卿、彭仲翔为靖国军代表,赴北京筹划并了解北廷动态,开展驱陈(树藩)活动。在京期间,张、彭与王普涵、蔺德如等,协同“三秦公民救陕会”同乡一起,在韩城会馆召开会议,揭露陈树藩祸陕罪状,一是陈依附段祺瑞,背叛革命,祸国殃民;二是不顾实情,滥派税捐,搜刮民财,尤其私开烟禁,强迫人民种植鸦片;三是按地亩给陕西省银行派股本200万元,置陕民于死地;四是惨杀革命进步人士南雪亭、李岐山等。由于张立卿等人的共同努力,北京各界人士逐步了解了陈树藩的罪恶,引起各方注意陕省问题,同时声援了靖国军,使很多人认识到靖国军是一支正义之师。是年秋,张奉命回陕,于右任任命张为靖国军总司令部军需处长。

1921年下半年,靖国军内部发生分歧。9月,直系军阀吴佩孚派人来陕与胡景翼接头,劝胡受编。于右任则坚决反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月,胡在三原城隍庙召开国民代表会议,宣布取消陕西靖国军。嗣又于1922年1月,派兵包围靖国军总司令部,焚毁文书,索取印信,查封了办公室。于右任不得已先退居民治小学校园,后又移居东里堡唐园。其时风云变幻,处境险恶,为于右任了解动态、通报消息的是张立卿和李春堂。于右任在北走淳化方里前,对张立卿说:“景翼是同盟会员,人本质是好的。此次在受编问题上有一定苦衷。胡曾在一天深夜扣我家门,对我妻说:‘请转告于先生,我受编实出无奈,景翼誓死不负右公。’因此,你可留在胡部,以利今后对胡工作。”为此,张立卿乃留陕军第一师任胡的高级幕僚。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于右任曾写信给张,并附致胡景翼信一封,要张面交胡将军。信的内容为策动胡倒戈反直。是年9月,胡秘密与冯玉祥、孙岳会旨,并派刘守中赴沪与于右任商议有关反直大计。10月,冯、胡、孙共举“首都革命”(亦称“北京政变”)成功,震惊中外。其中,张立卿做了不少工作。胡委任张任回民军二军驻天津办事处少将处长。孙中山带病北上抵天津时,张立卿亦前往迎视。不久,国民二军南下,胡景翼出任河南军务督办,张亦被委为安阳(彰德)县县长,为国民二军把大门,筹军饷。

1925年4月,胡景翼因病故世,河南军务督办由岳维峻接任。张立卿因与岳不睦,遂离豫赴天津寓居。后在河北省宁津、肥乡、沙河等县任县长。

抗日战争开始后,天津沦陷,张立卿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为狼臣,而退出宦途。为一家生计,靠典卖苦渡日月。由于坐吃山空,乃于1944年初,由天津抵沪,拟转道返陕。但因路费不继,只得滞留沪上,一面靠替同乡在沪开设的大西烟(水烟)行写合同、信函等糊口;一面托往返沪渝的商人柳某带信给于右任,请求接济。于接信后深感不安,但亦无钱资助,遂亲书100多件条幅,托商贾顺道至沪交张立卿,张得以赖卖于右任的字糊口。

抗战胜利后,于右任由渝返宁,安排张立卿为监察院专员。不久,又介绍张去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吴绍澍处,由吴任张为国民党上海市执行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委员兼秘书,由于监察委员形同虚设,实际无事可做。1946年10月,方治接任吴的职务,张立卿留在原职。因张写得一手好字,方的公私应酬文字,多出自张手。1947年下半年,张因不满国民党的倒行逆施而辞职,请于右任介绍至上海市纺织调配委员会任专员,1948年该会解散,张改任上海工业会秘书。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占领南京后,于右任未能如愿北上,被迫转飞上海,曾与张立卿谈论苦衷。于问张:“立卿,你作何打算?”张说:“我举棋未定,想听听老哥的意见。”于右任略加思索后说:“我看你还是留下来好,伯敏(周伯敏,于的外甥,时任立法委员)决定不走了,中令(于的幼子)和建华(沈建华,中令的母亲)也不走了。我一到上海,陈宦(上海市代市长)就告诉我,专机早准备好了,只等我决定启程日期。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只好先看看再说吧。”以后,张立卿留在上海,于右任被迫去了台湾,从此山水相隔,音讯渺茫。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张立卿被我人民政府留用,安排在上海市工商联任秘书。后改任西烟公会秘书、卷烟杂货公会干事等职。



参见《咸阳文史资料》第7辑第176—182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咸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94年出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