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超
每逢春节,眼望西安古城墙上悬挂的串串彩灯,耳听千家万户除旧迎新的阵阵爆竹声,我便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在三原城隍庙拍摄春节联欢会的动人情景。
那是1988年隆冬,瑞雪初晴,四野显得格外安谧宁静。可是,座落在城南新建的秦原宾馆,彩旗飘飘,窗明几净;大门上,“热烈欢迎全省秦腔名家”的横幅随风摆动。原来,这儿是拍摄春节戏曲联欢会的大本营!
看:誉满三秦,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秦腔名家任哲中、马友仙、李爱琴、郝彩凤、肖若兰、张新华、王玉琴、陈尚华、余巧云、郭明霞、崔惠芳、陈妙华、肖玉玲、陈仁义、全巧民、李兴、王琦等陆续来了;曾荣获“西凤杯”“公主杯”“咸阳杯”大奖的舞台佼佼者丁良生、耿建华、李发牢、李东桥、赵改琴、乔慷慨、胡屯胜、孙存蝶应邀而至;剧坛新秀李小峰、肖英、李梅、张蓓、王新仓、张保卫、徐松林也相继聚齐。
啊,这么多的名家新秀!这么强大的演出阵容!又一改往年室内拍摄为基层露天外景,这真是秦腔史上一个首创,也是三原县35万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宗盛举!
名家新秀云集,秦原笑语飞溢。好客的东道主一一三原县党政领导,亲临宾馆,逐房看望大家,热情嘘寒问暖。这盛情的关怀,殷切的情意,代表着全县父老乡亲的心愿,使所有演职人员感到亲切温暖,劲头倍添。演员们忘了旅途劳累,顾不上游玩闲谝,抓紧时间对台词,练唱段,交流演技,取长补短。白天紧张地踩台,晚上夜半不眠。农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春节戏曲联欢会正式开拍。古老壮丽的三原城隍庙,悬灯结彩,焕然一新。联欢会场布置在古戏楼和大牌坊当间的露天庙院。举目看,后廊檐彩旗飘扬,纱幕垂窗;廊柱上,楹联辉映,宫灯高悬;青石小道,红毡铺地,绿草镶边;表演台,冬青和鲜花簇缀成五彩缤纷的大花环。聚光灯一照,“万民同乐”四个大字分外显眼。
庙院当间,30多张圆桌边,围坐着省、地、县有关领导和各界特邀代表。因拍摄场地有限,门口出入发了专用证件,但两廊下和前后过道的空间,仍被当地热心的观众和戏迷们挤得爆满。瞧:连东西庙墙上,也被小伙子和猴娃们抢占!
上午十一点,云开雾散。在热烈的掌声和激越欢快的秦腔乐曲声中,三台摄像机亮起了开拍的红灯:“绣楼飘彩”别开生面,“断桥” “别窑”声情并茂,“机房教子”催人泪下,“摘花点戏”妙趣横生,“后帐里转来了诸葛孔明”, 一句苍劲的双锤板唱后,诸葛亮身穿八卦衣,手执七星剑,面带病容,缓步上场。呀,这身段,这长相,简直和已故的焦晓春一模一样!噢,她原来就是焦晓春的亲生女儿,兴平县剧团的青年演员田六。人们先是惊喜、赞叹,接着便跟随这苍凉低回的唱段,陷入了深切的怀念忘不了。著名秦腔女须生焦晓春,扮演孔明,活灵活现;更难忘,她一板“祭灯”,西北称冠,却不幸因病辞世长眠。
见女思母,听声思情,全场四百多人屏声静气,一片寂静。余巧云流泪了,肖玉玲泣不成声,崔惠芳、郭明霞、肖若兰、广雪琴等也纷纷泪下啊,人们无声地悼念着剧坛艺友焦晓春,也缅怀着无数为秦腔事业献身的先辈!
面对此情此景,我也禁不住鼻子发酸,泪光朦胧一名角献艺,好戏连台。丑角新秀孙存蝶一人演唱的《二进宫》,把联欢会的热烈气氛推上了高峰。小伙子剃光头,留小胡,嗓子好,脑子灵,学啥像啥,生丑净旦样样能行。他破例回了两次场,连京剧、川剧、黄梅戏也搬出了“笼”,几乎是一句一阵掌声,一段一片喝彩。
看着那精彩的表演,听着那亲切悦耳的秦声,人们如醉如痴,忘记了时间的飞逝,忘记了肚子在叽咕。好客的主人,深知精神和物质的辩证作用,及时给各桌子摆上了三原特产蓼花糖、核桃薄脆、包仁紫酥、八仙月饼、玫瑰糖罗、水晶饼、酥饺等等,一口气就说了百十多种!近几年,三原又推出了奶粉、小磨香油、花粉系列等拳头产品,池阳饭店还新添了“风味小吃宴”,加上冒尖、腾飞、驰名、走红的乡镇企业,使人杰地灵的三原大地越发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城隍庙琉璃瓦上白雪皑皑,大殿飞檐上挂着冰棱。下午四点钟,空中又刮起了阵阵寒风。天冷得穿棉披氅的观众直打哆嗦。可表演台上,著名丑角演员李兴却赤身露臂,正演着新编的讽刺小戏《背板凳》。他诙谐幽默的表演,土洋结合的话语,把一个怕老婆、钻钱眼的丑汉塑造得活灵活现。台下笑声、掌声、叫好声接连不断,热浪抵御了冷风,驱散了严寒啊。
1989年春节戏曲联欢会的拍摄成功,凝聚着三原县党、政领导及各界人士的心血和赤诚,是全县人民的骄傲和光荣!不信么?请问古老壮丽的城隍庙,它,就是最好的见证!
1991年春节前夕于西安
参见《龙桥新韵——三原当代文学作品选》
吴树民主编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2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