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蒲城县  >  习俗  >  节日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朔日、正日等。民国时,始称“春节”,俗谓“过年。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凡外出家人大多都要回家团聚,欢度佳节。
      节前,家家户户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普遍备办年货,购置年画,拆洗衣服,打扫屋舍,布置内室,名曰“扫舍”。从此街巷村院,锣鼓喧天。县城天天过集,叫“乱号”。年三十,称为“除夕”,百业封门,惟药铺开一小窗随时售药。家家户户普贴春联,多用红纸,寺庙用黄纸,“灶君”用绿纸,丧事三年内用蓝纸或白纸。院舍布置神位供桌,备祭三代宗祖及财神、土地、灶君诸神。正厅贴“福禄寿”、红“斗方”。除夕夜,屋内灯烛通明,老少团聚,焚香祭祀。之后,捏馄饨,包饺子,吃夜饭,拉家常,鸣放鞭炮,直到子夜方休,称为“坐夜”或“守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祭祀渐改。正厅多贴毛泽东像、红对联。80年代后,多贴巨幅字画。除夕夜,仍有“坐夜”“守岁”之俗,多数家庭还增加了看电视的习俗,给旧俗添了新意。
      正月初一,又称“大年初一”,俗谓“过年”。凌晨,人们普换新衣,焚香燃烛,祭祖敬神,鸣炮迎新。早饭大多吃水饺或馄饨、年糕,且以能吃到内包钱币的饺子为有“福气”。有的地方还讲究在大门内平地横当一根棍,俗称“挡财神”。早饭后,晚辈给长辈拜年(合阳县西南讲究初一敬神,初二祭祖,初三开始拜年)。长辈给孩子发糖果、核桃、红枣和压岁钱(韩城在三十晚上)。人们巷道相见,遇长者作揖或鞠躬,遇同辈拱手,颜笑,相互祝贺。是日,有的村镇敲锣打鼓,有的演戏,有的耍社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焚香祭祀、作揖磕头等俗渐废,代之以点头微笑,握手问好。20世纪60年代,曾兴起“团拜”。师生、师徒之间,多以年画、贺年片相赠。当地驻军、机关单位、人民团体、乡镇村组,普遍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召开军民联欢会,举行文体比赛,为烈士军属、五保户做好事等。到了20世纪80年代,还走访离退休干部,召开会议表彰文明村、五好家庭、双文明户,发奖挂牌,佩戴大红花。进入21世纪,还兴起给远方的亲戚朋友电话拜年,发电子邮件、手机短信拜年等。
      正月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互祝新年,直到正月十五。礼品多为蒸食,有油馅角角、包子、花卷馍等。有的地方很讲究,给老年人送的是“油角角”,给壮男送的是“银子罐”,给妇女送的是“花娘娘”,给男娃送的是“喜馄饨”,给女娃送的是“花面鱼”。女婿拜岳父母多在初二,外甥拜舅舅多在初三。新婚夫妇走娘家,要带名酒、大肉、糕点、大馍四样礼。娘家要赠给女婿衣物、鞋袜等礼品,回时另带若干糖果、核桃、大枣之类,进村撒给凑热闹的人分吃。初五俗称“破五”,要吃饺子,忌出门,出门有“破财”之嫌。初五过后,开始干农活,但节日气氛不减,至正月十五,几乎天天鞭炮不断,锣鼓喧天,尤以十五日为甚。
 
 
参见《渭南地区志》第771—772页
渭南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三秦出版社
1996年1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