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蒲城县  >  故事  >  历史故事

吴克联写对联

      吴克联,县西南乡化术寨人。清朝光绪肘的秀才。教书为业,清贫一生。他学衔虽低,可是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对仗如流。他与张东白、张拜云经常赋诗答对,时人称为蒲城“三才子”。
      吴克联自幼聪明过人。当他在私塾念书的时候,就很会做诗答对。据说,有一年秋天,秋雨连绵,西风劲吹,学校园中的葫芦架和石榴树,在风雨中飘摇。老师指着窗外的葫芦说了个上联:“风吹葫芦呼噜噜”,叫学生对下联。全体学生搔首挠腮,无法应对。唯独吴克联站起来,指着檐前的石榴树说:“雨洒石榴湿溜溜。”真是绝妙的对答。老师、同学无不赞扬。从此,名闻乡里。
     吴克联的对联,不泥于古,不拘于今。见景生情,因人、因事而异。每写一副对联,总有他的独到惊人之处,是当时一般学者所望尘莫及的。 
     有一年春节前夕,他来到一个穷朋友家中。看到这个朋友衣衫褴褛,缺米少面,正为过年发愁。可是他也无力相助,只好写副春联送他。便要来笔墨,上联写:“二三四五”,下联写:“六七八了。”朋友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意思在横额上。接着写了个“缺一少十”,(一十是衣食的谐音),说:这就是你当前的生活现状。穷朋友被他逗乐了,说:“我穷得连神也敬不起了。土地爷整天为我看守门户,你也给他老人家写副对吧!”吴克联看了看大门内墙龛上的土地神,一副对联油然而生:
 
一身居小庙
两眼瞪大门
 
      看!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通俗风趣。把土地神居住的寂寞环境和泥塑象的神态,刻画得多么逼真!
      吴克联的对联,可以说能古能今,可文可俗。清朝时,我县文庙边有座关帝庙,关帝庙旁又有一个崇寿寺。按照这个环境、人物,他给关帝庙题了这样一副对联:
 
帝座向宫墙,将相经纶儒学问
庙宇邻寺院,英雄肝胆佛心肠
 
      这副对联,把关帝庙、文庙、崇寿寺三个建筑连系起来,突出了关帝庙,又把关公、儒家、佛家融合为一体,重点赞扬了关公。以文言写古事,古而不板,可谓佳作。
      吴克联撰写对联风靡一时,前往求写对联的很多,因为他撰写的对联大众化、,口语化、通俗易懂,特别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爱。
      有一年腊月,他上兴镇赶腊八会,有个卖馍的老相识见了他,请他题副对联。他边走边说:
 
一年锤锤不离手,
四季坨坨卖到头。
 
      染房掌柜的听见他在题对联,也走出来请题一副。他信口说出:
 
送进来,我量你的长短
   取出去,你看我的深浅。
 
      切题、押韵,博得人们一片喝彩声!
      化木寨村,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起有三天古会,专门卖农器家具,准备夏收,并唱戏三天。会长去请吴克联给戏台上写副对联。这时吴克联的老朋友张东白和张拜云也在座。这三人都是工诗善对,擅长书法的社会名流。三人互相推让一番之后,任务就落在吴克联身上。他叫人把墨磨好,提笔挥毫:
 
看光景即速到忙,为买些东东西西,设立三天大会
这热闹不纯是戏,还借它吹吹打打,惊醒四月闲人
 
      张东白、张拜云在一旁,边看边笑。等写到最后一句,张东白情不自禁站起来,拍手叫好:“好一个惊醒四月闲人!”名人评论他这副对联,是既通俗,又文雅,活象两个农民在对话。
      吴克联的这些对联,可以说雅俗共赏,风趣异常。既不咬文,又不嚼字。信口说出,都成妙辞。他一生著有《集唐诗》一部,可惜至今没有找到。
 
 
参见《蒲城历史丛话》第207—209页
刘福谦编著
蒲城县县志馆出版
1983年12月出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