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蒲城县  >  故事  >  历史故事

海源寺塔与金陵寺塔

      相传,蒲城县东乡的常乐金陵寺宝塔和永丰温汤海源寺宝塔,是宋代金国时由师徒二人分别修建的、原二塔设计均为砖结构飞沿六角十三级,后因故温汤塔只修了九级就收了顶,为修两塔,还留下一段动人的故事哩。
      北宋末年,在蒲城东乡龙泉村住着师徒二人,师父姓左因崇敬鲁班故叫左班,徒弟叫唐亮,是洛河东唐堡人。这左班的祖上曾是建塔工匠,手艺精巧,风格豪放。由于好学能修造各种塔形。据说,蒲城内南北二塔均系其两祖负责所建,唐宋二塔的风格各异。到左班一代,其手艺又更上一层楼,但是因长年战乱,民不聊生,官民均无心于塔事,故左班师徒二人平日除给人盖房修屋外,还研究各类古塔的造形结构,以备后用。
      金皇统年间,宋金战争告一段落,南北界按战区基本划定。宋金双方都在发展生产、安抚百姓。很快,百姓的社会生活有了一定的安定好转。金国统治者入主中原,为缓和民族矛盾,显示和平,到处树牌建塔,以宣扬其为真命天子,功德无量。只要有吃有穿,安居乐业,老百姓不管什么朝什么代,不管谁当皇帝,都是顺民百姓。由于金国暂时的怀柔政策,改变了百姓的正宗观念。所以全国的统治者能暂时地和中原百姓和平共处几十年时间,这也是老百姓们所想的。
      古来有一句话:“朝安修宫殿,饭饱生余事。”皇统七年(1147),金主完颜亮在修县北关紫金城时,派人对蒲城地势做了考究。有术士献策说:“蒲城乃卧龙之穴,北有尧山一脉唐五陵祥云罩顶,南有卤阳湖水气之精润泽,但要永保风水不变,必须在县东洛河两岸而镇之。否则,国运则不久享。”金主听后,认为很有见解,便重赏居士,立即决定在洛河东温汤和河西常乐分别建金陵寺塔和海原寺宝塔,并出榜招慕建塔之工匠。
      正巧,这天左班让徒儿唐亮进县城找活,听到这个消息,就兴冲冲地赶回家中把皇帝招募修塔事告知了师父,左班师徒为学建塔工艺技术多年,苦于没有机会实践,今天听到这个消息乐的简直就像夜里拾了颗夜明珠,别提有多兴奋了。他乐得一夜未睡,思来想去,修塔机会千载难逢,不可让人。天明时,他终于下决心,做了决定。一大早,他领着徒儿唐亮进城揭了建塔榜,唐亮见师父一下揭了两张榜,以为是高兴糊涂了,忙说:“师父,揭多了!”
       “不多,正好。”左班神秘地笑着说。
      “还有谁帮师父修塔?”唐亮急急地问。
      “你!”
      “我?”
      “对!就是你,你跟师父我学了十多年,就因为没有修塔的实练机会,今天机会来了。”
      “我行吗,一个人?”
      “行!你跟我学了十几年,师父能不了解徒弟吗?干吧,放大胆一点。有啥难,到时师父一定会帮你的。”
      “那就试试干,到时还请师父多多指点。”
      师徒二人就高高兴兴地到官府签了文约,领银招工建塔。唐亮家居洛河东温汤,海源寺宝塔就由唐亮负责修建,而河西常乐金陵寺宝塔自然留给了师父左班来修了,分手时师徒二人约定看谁修得快。
      唐亮和师父分手后,招工备料事事都比师父早,连动工也比师父早十天,但正式开工后,唐亮的工程却远远落在师父的后边。唐亮好胜心强,总想加快速度赶上师父的进程,却怎么也赶不上。这天,他站在小石山头上往西一看,师父的塔已经隔河望见修了九级,而自己负责修的塔才修建了七级。他心里着实着忙,一时也束手无策。他手底下的二工头刘须见唐亮近几天愁眉苦脸,少言寡语,总不开心,就问他为何事发愁。唐亮将师徒比赛修塔之事说了一遍。刘须听后说道:“我以为你为何事发愁,原来是怕落在你师父后面,那好办!”
      “你有办法把塔修快,赶上师父?”唐亮急问。
      “修塔赶不上,咱想别的办法嘛。”刘须神密地一笑说,“有办法。”
      “啥办法?”
      “就看你敢不敢。”
      “只要能赶上师父,出了师,领了赏,我一定重重地谢你一回。”
      刘须爬在唐亮耳边“如此这般”叽咕了几句。
      “这么能行吗?”唐亮有点儿担心地问。
      “能行,你为上边省了钱,咱早早地修好了塔,又胜了你师父,名利双得,有啥不好!”
      唐亮一时鬼迷心窍,被刘须的坏膏药贴上啦,连忙跑到县上报告说塔基石裂,不敢按原设计十三级造了,不然塔有倒的危险。就这样,唐亮负责建造的海源寺宝塔修到九级,就收了顶。
      河西边师父左班监造的金陵寺宝塔修到十一级时,发现徒儿唐亮修的海源寺宝塔已经准备收顶,一时心急如焚,不分日夜加紧修塔,但还是落后了。当他在塔上听到海源寺宝塔完工的庆典鞭炮声时,一时连气带累,觉着输给了徒弟,无脸见人,就跳塔而死,塔只修到十二级。
      唐亮为了出师,听小人言将塔少造几级,断送了师父性命,后悔不已。为报师恩、以洗已过,就接手继续修建金陵寺宝塔,在塔建成后,还另在塔顶盖小庙一座,以报师父授业之恩。随后,他又盖房数间,将师父的子女安顿住下,左姓子孙自此历代不绝。
 
 
参见《陕西蒲城文学丛书·民间故事》283—285页
   鱼茂胜、万少平主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5年9月第1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