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唐朝大诗人杜甫很关心乡间人民疾苦,经常到农舍田庄和百姓屈膝交友,吟诗做文,写出了好多替百姓说话的诗文,深受百姓的爱戴。
有一次他渡过洛河,由东向西回长安。骑着小毛驴走过二十多里路,忽听到前边鼓乐喧天,甚是热闹,他想这正是体察民间风俗的好机会,赶忙走近一看,哟!原是一家大户人给儿子娶媳妇哩。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人,朱色大门内喝五吆六,划拳猜令,很有景气。噫!不对呀,怎么还有一两声哭泣?杜甫赶忙下驴走近一看,是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太婆,躺在地上发出微弱的呻吟。这声音立即引起了杜甫的同情。他忙问:“怎么回事?”百姓面面相觑,摇头不答。有一位老头小声对杜甫说:“客人,少管闲事,去吧!”说着就要拍小毛驴的屁股,不料小驴蹬地一下,几乎把老汉踢了。杜甫说:“驴子愤然也,况人乎?”老汉看杜甫志诚,声比原来更小,说:“唉!遭孽哩!要饭的有啥罪?说是今天他家门口要饭是冲了他家的喜,硬是要把她打死,不是乡亲们说情,早打死哩,可怜啊——”杜甫听后,憎恨之情油然而生,将驴背上自己的干粮全部倒给了要饭的。这时人们以敬佩的眼光看着杜甫,充满了感激之情。
那家大财主听说有人给要饭的干粮,气的眼睛球鼓鼓的,挺着大肚子,气呼呼地出了大门,眼睁得像个鸡蛋,嘴张得像个炕馍窑窑,半天说不上话来。走近杜甫时,呀了一声,赶快打躬到:“失礼,失礼,不知杜大人光临寒舍,晚——晚生有失远迎,该死!该死!”回头连忙小声对跟随他的人说:“快吩咐准备酒宴,杜甫大人来了——”原来这家财主的堂兄在京吃皇粮,他到京见过杜甫,更了解杜甫的才学、人格,所以怕得要命。这时杜甫厌恶的地财主撇了一眼,转身向闻声而来的百姓躬身道:“杜甫打搅父老们了,告辞!”说罢,心事重重地翻上驴背,扬长而去。
这时,财主却神气起来,说:“杜甫你们知道吗?他是本朝的大才子哩,说不定回京要为我儿子这喜事做几句诗文哩!”
后来,听有学问的人讲,杜甫回京后真的作了诗文。却不是给那财主儿子作的。那些诗文中有两句是这样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全是为老百姓说话的。从此以后,百姓为了不忘杜甫还来过这小村,就把它改名为叫“莆下”了。
参见三秦游网站:
http://www.sanqiny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