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志军 刘仲兴
蒲城县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名人辈出。马湖乡富塬村李氏家族更是出类拔萃,涌现出了一批剧作家、数学家、医学家、教育家、水利专家和外语专家,对我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李桐轩(1860—1932),李仪祉的父亲。同盟会会员,剧作家、方志学专家、语言学家。长于数理又爱好文学。清末曾任陕西省修史局总纂长,陕西省咨议局副局长。他以移风易俗寓教于乐为宗旨,发起创办西安易俗社,致力于我国戏剧改革,并担任过社长、评议、编辑等职,用半生心血服务于艺术,他创作了《一字狱》《黑世界》《鬼教育》《亡国痛》等秦腔戏40多种,编有《甄别旧戏草》、《民兴集》等。
李仲特(1858—1937),李仪祉的伯父。同盟会会员,是西北有名的数学家。他从小酷爱数学,无师自通。清末,先后在西安高等学堂和兰州兰山书院教授数学,并著有《开方数理图说》2卷(已刊印)和《级数比类》4卷(未刊印,稿存陕西师大图书馆),他对微积分的研究成果,已引起数学史专家的重视。他还参加过西潼、川汉铁路筹建工作,倡议开发延长油矿,兴办北山牧场等。他同时也是一位革命活动家,1906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08年当选为同盟会陕西分会会长,会同盟友恭祭黄陵,共誓推翻封建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政府。
李赋都(1903—1984),李仪祉的二侄。著名水利科学家。留法专攻水利,获博士学位,是李仪祉治黄事业的继承人。曾任西北农学院水利系主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水利部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主任委员等,发表治黄论文20多篇。历史上多次决口成灾的黄河,在解放后的40年中没有泛滥,灌溉面积增加五倍,无不渗透其辛勤与智慧。
李约祉,李仪祉的长兄。京师大学堂毕业,同盟会会员。一生主要从事文化教育事业,曾两次出任易俗社社长,编写了十多个剧本,其中《韩宝英》与《庚娘传》,成为易俗社的保留剧目。
李斌宁,李仪祉的长子。美国耶鲁大学英文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
李赋京(1900—1988),李仪祉的大侄,由仪祉先生资助留法学医,获博士学位。他不但是著名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专家,还是钉螺(血吸虫宿主)研究权威、同济医科大学一级教授,从事医学教育60年,著作有《人体寄生虫学》《医用昆虫学》《普通人体解剖及生理》等。
李赋丰,李仪祉的侄子。西北农学院水利系毕业,曾任陕北绥榆水利工程处总工程师。从事水利事业25年,从陕南的湑惠渠,关中的洛惠渠,到陕北的水利工程,都留下他辛勤的足迹,十年动乱初期含冤而逝。
李知祉,李仪祉的胞弟。8岁因病耳聋失学,在父兄的辅导下,学习了自然科学与外文,成为长于绘图、设计的水利工程师。他关于治理黄河泥沙的论点,受到周总理的重视。
李文祉,李仪祉之妹。早年就读于北京中法大学幼师科,曾任陕西女师与西安一师幼稚园主任。
李翥仪,李仪祉义妹。教育家。早年就读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陕西女子中学校长。曾创办仪祉农校,并任校长。为陕西女子教育作出了贡献,并培养了一大批水利和农业技术人才。
这里应指出的是:蒲城李氏家族人才辈出,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家族中主要成员的爱国主义思想所影响。李桐轩、李仲特、李约祉、李仪祉,均是同盟会会员,张奚若赞誉其“一家人四口,革命党两双”。二是重视智力投资。李桐轩的父亲是个农民,推车卖瓮,供给两个儿子读书。李仪祉在河海工程学校任教时,不置财产,节衣缩食,甚至借债,供给两个侄儿出国留学。综归上述,李仪祉上下三代男女16人中,有4个留学生,有6人从事水利工作,9人从事文教、医疗事业。在其第四代中,科技人才更多。像这样科技传家,人才辈出的家族,不仅在西北,即使在全国亦属罕见。在“科技兴国”的今天,展示这个“科技世家”的风采,以使广大读者从中得到启迪。
(文章原名:《人才济济的李仪祉家族》)
参见《陕西水利》
1992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