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蒲城县  >  史料  >  纪略

杨虎城将军办学

侯宽其 曹嫒嫒 梁婷
      杨虎城将军是陕西蒲城人。身为国民党陆军上将的他,自1911年18岁投身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后,先后担任过师长、军长、十七路总指挥、陕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等要职。综观其一生由蒲城起事,反清抗暴,讨袁护法,转战关中,坚守西安,出师北伐,回陕主政,被迫内战,直到呼吁抗战,张杨合作,实行“兵谏”,逼蒋抗日,最后在解放前夕的1949年9月被蒋介石下令杀害。

      从上述杨虎城将军所担任的职务和他的所作所为上看,似乎与教育都没有关系,其实不然。如果把杨虎城将军一生所从事的事业分为两个部分的话,那么第一部分自然当属于广为人知的军旅生涯。而在他的军旅生涯中,1936年12月12日,43岁的他与张学良联手发动的“西安事变”所促成的国共第二次合作和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则是他军旅生涯中最让后人击节赞叹的伟大之处。可是,他1917年参加陕西靖国军时就开始乐于资助办学的事迹却鲜为人知。从某种意义上讲,杨虎城将军一生事业的第二部分——办学兴教,更加辉煌耀人,感人至深。杨虎城参加陕西靖国军时,年仅24岁。在这支陕西民主革命早期仅有的武装部队里,杨虎城先后任左翼军支队司令和第3路军司令。官职不大,收入自然不多,然而稍有积蓄,他就乐资办学。随着地位的升高、权力的增大和收入的增多,杨虎城将军热衷教育的情怀更加感人。


一、振兴陕西教育


      1930年,37岁的杨虎城将军在帮助蒋介石打完蒋冯阎中原大战后,于同年10月出任陕西省政府主席。主政陕西后,杨将军首先将振兴陕西教育列为重要政纲。他认为,陕西的贫穷落后主要是由于政治的腐败、连年的战乱和自然灾害所造成,但教育落后、人才匮乏也是其中重要因素。当时,长期的军阀混战使陕西教育濒于凋敝,教育经费几乎被挪用一空,已无力支付教师工资的省财政厅也只能以“打白条”的方式,各地县政府转嫁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杨将军决定缩减军费开支,将商业税、棉花捐、卷烟特税全数拨归教育厅,和抽出来的一部分军费一起共同作为全省的“教育基金”,并明确规定专款专用,保障独立,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提用分文。为此,他还让教育界人士组成了一个教育基金保管委员会,负责监督教育经费的使用。这是杨虎城将军振兴陕西教育的一项最主要的措施。
      杨虎城将军振兴陕西教育的第二条措施是提高教师待遇。那时许多学校连购置课桌凳和粉笔、算盘等教学用具都无钱买,更不要说每月对教师工资的保证发放了。对此,杨将军采取的措施是大幅度提高教师工资。他的机要秘书米暂沉回忆说,当时,西安的中学教师中月薪较高者可达七八十元,比一般政府官员要高出一倍以上,就当时的生活水平而言,是比较高的了。这样就解决了广大执教人员的生活保障问题,提高了他们的教学积极性。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很实际地培养起了全社会尊师重教的风尚。
      第三条措施是鼓励出国留学,资助贫困大学生,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杨将军认为,西方发达富强,所以近百年以来总是欺侮我们,我们要“以夷之技制夷”,就必须先以他们为师,学习他们的先进知识和技能。因此,出国留学是为我国培养眼界开阔的高级人才的一条重要途经。为此,他主持省政府会议通过了《陕西省留学欧美自费生补助费及管理规程》。规程出台后,他就积极选派了江隆基、郭则沉、王炳南、潘自力、原政庭、亢心栽、蒲克敏、袁若愚、李子健、刘佛吾、周梵伯等一批青年学生。先后赴英、法、德、日等国留学,并按规程给这些留学生以充足的经费保证。杨将军对这些留学生说:“我这样做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而不是为我私人。”他在给留日学生的信中强调:“我完全相信,我拿‘地皮剩余’(指部分地方税收)供给你们青年上学,绝没有什么错误。你们拿到‘地皮剩余’,要加倍努力学习。”在这些留学生中,潘自力对杨将军资助他去法国留学有所顾虑,他不想去西方资本主义国留学,而想去社会主义的苏联留学。他在拜见杨将军时直言道:“我看国民党是要失败的。”杨将军回答他说:“我看蒋介石也搞不好,但总而言之我还是个忠诚的国民党员。”言下之意是依我现在的身份,我只能资助你去法国留学,而不能去苏联留学。不过,他后来通过机要秘书米暂沉对潘自力在私底下说,我们的大门是向西北开的(指向苏联开),将来还是要继续执行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的政策的。潘的顾虑被打消后,愉快的去了法国留学。解放后潘自力曾出任中国驻苏联大使,这是后话。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杨虎城将军为了给国家培养出高级人才的那一片苦心孤诣的心情。
      在重视留学工作的同时,杨虎城将军还十分关心国内各大学的陕籍学生,并专门制定了《国内各大学陕籍学生奖学金规程》,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按规程进行奖励,对家境困难的学生给予专项补助。比如,他曾批准发给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陕籍学生崔鸿勋津贴。又比如,对一些陕籍大学毕业生,他还资助回乡参观的旅费,希望这些人能够回到陕西,报效家乡建设。

      杨虎城将军为振兴陕西教育而呕心沥血的苦心没有白费,他资助出国的留学生和国内大学生,许多人如王炳南、崔鸿勋等后来都成为了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骨干力量。杨将军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二、筹办高等学府


      筹办高等学府,是杨虎城将军主政陕西时振兴陕西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规划。20世纪30年代时,陕西还没有一所高等学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结合我国当时还是一个农业国的实际,杨将军认为要办高等学校就必须先办农业方面的。于是,在杨将军的积极倡议和争取下,在陕籍民主革命元老于右任、张继和国民党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等15人的支持下,国民党南京政府终于批准,在西北地区建立一所高等学校——西北农林高等专科学校,结束了西北地区没有正式高等学府的历史。建校方案批准后,杨将军亲赴咸阳、兴平、武功、杨陵等地踏勘校址,划定校园范围。在土地私有制的情况下,他运用政府力量,促使校园征地顺利完成。他还经常与筹建主任王子元商定筹建事宜,为学校建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学校建成后,他还为校刊《西北农林》创刊号题词:“立国之基”。杨将军当时就明确地提出:“要通过西北农林高等专科学校建设西北农业科技基地,通过这个基地建设西北大粮仓,使西北成为抗日救国的可靠后方。”解放后该校扩建为西北农学院,依托这所学校又建立起多所农林科研机构。1999年,西北农学院、西北林学校与5个农林科研机构又合并成立了“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935年,杨虎城将军和夫人谢葆真,与宋美龄、邵力子夫妇等社会知名人士共同捐资,扩建了陕西培华女子织染职业学校。这所学校在当时虽然不是一所高等学府,但解放后却发展成了一所著名的民办公助的大学——西安培华女子大学。2003年,该校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高校,并更名为男女生兼收的西安培华学院。如今,该校的校史一直把杨虎城将军夫妇作为该校的创始人之一,并为有杨将军这样的创始人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三、兴办中、小学校


      前文已经说过,杨虎城将军为了振兴陕西教育,出台了保障教育经费,提高教师待遇的有力措施。而为了发展全省中、小学教育,他当时还主持省政府会议,通过了《陕西省立中、小学校暂行组织规程》。依据这一规程,对省立中学进行了扩充,学校扩充了,招收的中学生自然大幅度增加。杨将军还积极响应陶行知先生倡导的乡村教育,为使农民子弟能够读书,从而摆脱愚昧和贫苦,在他支持下在陕西农村普遍办起了小学。他还特别关心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接受回族冯瑞先生的建议,1932年在西安创办了陕西省第一所回民子弟小学。在杨虎城将军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陕西教育在20世纪 30年代初出现了一片令人喜悦的繁荣局面。而杨将军不忘蒲城家乡的哺育之情。自己私人出资为家乡兴办中、小学校的感人事迹,更是值得大书特书。
      杨将军的长子杨拯民曾回忆说:“父亲回陕西担任省政府主席后,有一天蒲城家乡的一位李(应为冀鹤亭先生,作者笔误)姓先生来找他,要求我父亲资助在家乡孙镇办一所小学。父亲听后很高兴,慨然应允,他当面夸奖李先生说,我回陕西后,要求见我的人不少,可他们不是要钱就是要官,惟独你,能为家乡农民子弟着想,要求兴办学校,有远见,我很佩服你。以后在办学中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还可以来找我。”也许是由于家乡这位李姓先生的求助办学,使杨将军产生了决心本着“教育救国”的宗旨,自己出资为家乡创办一系列各类学校的宏大愿望。
      杨虎城将军为家乡计划兴办师范和农校的愿望尽管因“西安事变”而没有实现,但在事变前却已基本办成了尧山中学、尧山小学等许多中、小学校。在此,笔者想以最为有名的尧山中学为例,谈一谈杨将军为建此校所付出的巨大心血。
      尧山中学始建于1934年,而在1933年杨将军已经卸任陕西省政府主席。但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他自己出资并募资等办尧山中学。在筹办尧山中学的过程中,他不知吃了多少苦、付出了多少心血。仅就为这所中学起名来说,他就与大家一起苦思冥想许久。
      在家乡蒲城创办中学的想法一经决定,杨虎城将军就出面邀请了当时的一批社会名流作为校董,开始筹划。李元鼎、李仪祉、韩望尘、寇遐、王子端、张永敷、米暂沉等都在受邀之列,这些人大部分是同盟会成员和辛亥革命的参加者,一提起为故乡办学校都热情洋溢,甘愿效力。杨虎城将军问大家:“我从小就听说咱们蒲城有八景,而尧山古柏为第一。谁能讲讲这八景之首的来历吗?”有人回答说,相传尧帝时洪水泛滥,当蒲城一带都沉没在汹涌的洪水之中时,惟有一座山头浮在水面上,人们看到后就称之为“浮山”。令人惊奇的是,这浮山上还有一个人,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巡视天下而来到蒲城的名为放勋的尧帝,因此后人又把浮山称作尧山。尧山上有巨石,在巨石的缝隙处生长了一棵古柏,这棵古柏拔石而起,不畏严寒酷暑,挺立了千百年,直到今天还郁郁苍苍,真可谓万古长青呀。唐尧是五帝之一,五千年来备受人们称颂,因此清朝末年蒲城科举考试的考院就取名为“尧山书院”。讲到这里,杨将军说,何不把我们要办的中学就取名为“尧山中学”呢?大家听后一致赞同。尧山中学,既包含了中华民族祖先与大自然斗争的历史,又有万古长青的含义,还是蒲城美景的代表,谁又能从“尧山”二字中找出不合当局心意的任何政治隐意呢?这样,“尧山中学”这一校名经过杨虎城将军和校董们一番苦心孤诣的琢磨,上报南京政府教育部备案而诞生了。
      1934年10月27日,尧山中学举行开学典礼,宣告正式成立。这所中学在当时是一所现代化的进步中学。说它进步,是因为它是一所进步人士云集的学校。杨拯民回忆说,父亲为尧山中学聘任的首任校长是袁若愚,教导主任是冯一航,事务主任是方仲如,教员有何寓楚、田志恭、朱茂青、张希钦等。这些人几乎全都是共产党员,他们因为“红”得在西安不能公开活动了,就被我父亲聘到了尧山中学任教。其中,体育教员张希钦,后来到了王震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二军当参谋长,20世纪80年代又升任为新疆军区副司令员。说尧山中学是一所现代化中学,首先是说它的教学经费有保障,为了使学校有充足稳定的经费,杨虎城将军筹办了咸阳榨油厂、渭南轧花厂,还在被迫离陕前在大荔洛惠渠灌区购买了1000亩水田,称之为“尧幕学田”,把每年收取的地租用于尧中和勿幕图书馆。杨将军把这叫做以厂养校、以地养校。尧山中学硬件设施也比较好。教室、宿舍、桌椅、教具等都是新盖和新买的自不必说,单就杨将军为该校所建的图书馆而言,就极其与众不同。图书馆坐北朝南,主楼三层,高14米,占地约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43平方米。整个图书馆造型奇特而又优美,真像一架展翅欲飞、遨游蓝天的飞机。这座图书馆在当时可是蒲城县历史上第一座混凝土结构的现代化建筑。井勿幕是辛亥革命元老,被孙中山先生赞誉为“西北革命巨柱”,他年仅30岁就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杨虎城将军对比他年长5岁的这位蒲城同乡十分敬仰,为了纪念他,就把尧山中学的这座图书馆命名为“勿幕图书馆”。馆内自然拥有大量进步书籍,如《资本论》《政治经济学讲话》《大众哲学》等,任由学生借阅。解放后,“勿幕图书馆”这五个大字,由杨虎城将军原部下、毛泽东主席的亲家翁、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炮兵副司令员孔从洲将军题写。该馆刚建成时仅有图书两三万册,可是现在已经拥有藏书14万多册了,全校5000多名学生平均每人拥有图书28册。这是这座图书馆极其与众不同的另外一个方面,因为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大多数中学都没有一座专门建造的正经的图书馆,最多也就是有一间教室大小、千把册图书的借阅室。可是早在70多年前,杨虎城将军就为自己创办的尧山中学专门建造了一座宏伟壮观的现代化图书馆。今天看来,他是一位多么富有远见、思想超前的将军啊!正因为如此,解放后尧山中学被陕西省确定为首批十所重点中学之一。进入21世纪后,经过不断建设和发展,如今的尧山中学占地158亩,建筑面积43000平方米,拥有72个教学班和5000多名学生,一举通过了陕西省标准化高中验收。这里是莘莘学子放飞理想,实现梦想的乐园!杨虎城将军若地下有知,必定会含笑九泉的!(文章原名:《杨虎城将军办学兴教史话》)
 
 
参见《现代企业》
2011年12期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