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蒲城县  >  史料  >  回忆

我所知道的利群合作社

王生林口述  冀晓迅 杨明整理

      我已八十多岁了,过去的许多事都淡忘记不清楚了,只有民国二年(1913)冀鹤亭先生在县城文庙,开办的利群合作社(工厂),还记忆犹新。那是民国十八年(1929)荒年过后,我在利群合作社是学徒工,是我安身立命之所在。说是合作社,实际上是一个合股开办的小型手工业场,可以说是我县较早的一个小型的轻工产品工厂。虽说时间不长,却是我县工业史上值得写上的一页。

      要说利群合作社,先得说说创办人冀鹤亭先生。他是本县马湖乡冀家村人,生于1900年,卒于1963年。先生早年曾在马湖村小学启蒙,少年就读本县高等小学(即现今东槐院小学),后毕业于西安陕西省第一师范学校。先生喜欢搞实业,曾在上海闸北纺织厂工作几年,在南京学过养蜂。1931年创办孙镇小学,任校长。建校初,资金缺少,先生多方筹措,宣传群众,破除迷信,拆除孙镇几座庙房。保送谭水录、冀全明、张坤淼、孙建阁、孙丕辰五名学生去上海学工。分别学习木模工、染工、铸工、织工等技术,学成后回校。先生在建校初,边建校,边建纺织小工厂。两年后,便设三部织布机,生产土布。1933年,先生拜访杨虎城将军,诚请杨将军资助建校。杨将军钦佩先生不求官为办学到处奔波的精神,便资助一万多元。得到杨将军的资助,办学经费有了着落,先生便把校长职务交给孙镇小学教师原清月先生担任。他自己便专心筹措资金办工厂。利群合作社就是在冀先生多方奔走、集资招股开办起来的。后来他又去省西风翔县协助杨虎城将军部属孙辅丞旅长创办了“培实工业传习所”,生产土布。先生担任厂长,规模较利群合作社大。双十二事变后,孙辅丞先生把工厂便宜转卖给风翔商界贾宗谊操办,(《凤翔文史资料》第一辑第156页专文记其事)。抗日战争爆发,先生回到故乡,先在孙镇北吴家村小教书,1940年任马湖小学校长。
      冀先生为人诚恳,正直,吃苦耐劳。所以他向杨虎城将军要钱,说一千,杨将军不给八百。他不乱花一分钱,到西安去住蒲城会馆,一日三餐买点咸菜、辣子酱,几个馒头,喝点茶水就行了。来县城办公,从来不乘车马,全是步行。当校长时,春秋两季经常穿一件蓝色长衫,冬季里面套穿一件土布棉袍,头戴一顶灰色旧呢帽。他不吸烟,桌子上经常放一个土瓷钵,盛着旱烟末,一个短把旱烟锅,算是招待客人的上品了。土坑席子上铺一条单人羊毛毡,一床极普通的布料被褥,一个木制的和一个用牛皮包的青砖做枕头。县上督学来查学、羊毛毡让督学用,他便睡在光席上。人人都知道他的为人,也不见怪。学校炊事员有事请假时,他便挽起衣袖上厨房做饭,他的拿手饭是“打搅团”。
      先生自己生活俭朴,对别人却是善待关心。河南督办岳维俊(字西峰,蒲城人)助他500元,全部资送给在上海学工的五个学生。他考察过黄龙山,主张向黄龙山移民。并帮助一个名叫彦儿的,给买了一头驴让彦儿去黄龙开荒种田。先生还打算在县南内府滩栽枣树。马湖在我县是最早大规模载植苹果的地方,有50多年历史,也是冀先生与李赋林先生联系,从西安运回树苗.一次就推广百余亩。先生还指导一些人养蜂,他自己给别人亲自看养几十箱蜂示范。而他自己却没有一亩苹果园,没有一箱蜂。
      冀先生学识高,琴棋书画都懂。他悬笔字写得好,会弹三弦、月琴、古琴,又会弹洋琴,会吟唱古曲调几十个。晚年信奉基督教,但马列主义也很重视,《联共布党史》《新文学大系全集》《斯大林传》几部书常读。1958年蒲城县基督教“整风”学习会上,说了几句实在的话,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79年中共蒲城县委给以平反改正,恢复名誉。晚年曾写回忆录,约二十多万字,编写小戏曲60多种.可惜“文化大革命”中被家人焚毁。
      冀先生是坎坷奔波为社会服务的一生。原县政协常委赵志超、李维成、王智庸,委员吴志俊、王硕哉几位老人在世时,常常说起冀鹤亭先生的为人。可以说,我县老一辈知识界无人不晓。 

      1931年,九一八东北事变,东北三省沦丧.日寇步步紧逼,继之华北日本策划自治,脱离南京政府,日军也进驻京津地区。1932年1月28日,日军向上海进攻,十九路军奋起抵抗。中国人民喊出“抗日救国、抵制日货”的口号,冀鹤亭先生便下决心办工厂,保送五名学生去上海学工,办起孙镇小学校办小工厂。1933年,把孙镇校长交给原清月先生后,即着手筹建利群合作社(工厂),经过几个月的奔波、筹得资金万余元,利群合作社便在县城文庙开工生产。
      计商界曹泰初(时任县商会会长)为股头,共集20股(每股200元),合计4000元;政界以兴市镇镇长张子伯为头.集15股,合计3000元;孙辅丞先生入股3000元;知名人士韩寅生、张祥初也主动集资入股。
      资金筹集到手后,便请椿林乡保南洼懂技术的孙子美任工厂副经理,县财科赵耀亭(赵同生之父)任会计股长,曹文山做会计;从山西绛县聘芦长会、袁学任机科技师;河南怀庆府济源县乔子淼为染科技师。还从西安请来三位做皮鞋的技师,记得一个姓徐,一个姓张,一个记不起了。一位织毛巾的技师姓康。从县商界还请来张景贤协助工作,主搞经销。
      利群合作社共设财科、机科、染科、鞋科和销售科。财科和销售科设在文庙大成殿西边廊房;机科也设在西廊房,占房十一间;毛巾科设在东廊房一角,鞋科在东廊房东北角,染科设在大成殿东北角五间厅。由谭水录主打木机十三部(一部大机、十二部小机),买了一部织毛巾机。全厂职工60多人,日夜辛勤劳作,日产“双塔牌”毛巾30—40条。大机每日每部生产10丈宽布,小机十二部每日产布38丈;皮鞋日产几双。印染科不光是加工厂里生产的土布,还给城内十几家京货铺,山西省的“兴盛源”和“兴盛合”布庄承担印染。从上海买回“阴丹土林布”的染料,试验成功后,能染印花布十多种。布匹大多销往陕北、晋北一带。
       利群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重大事情要召开全体职工大会说明,要求大家献计献策。称呼技师为先生,称呼学徒为学生。每天下午上文化课一节,对不识字的学徒教识字,设法提高学徒的文化知识。还常讲一些历史和国家大事,提高职工的思想认识。同时也很重视文娱活动,下棋、唱歌、排练小戏等,十分活跃。可惜时间不长,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放回南京后,张学良将军被扣押,国民党特务,策反驻蒲城东北军骑十师师长檀自新叛乱。政局突变,工厂从此停办。孙辅丞在风翔开办的“培实工业传习所”移交给凤翔当地。冀鹤亭先生和去风翔的蒲城籍职工也各自先后回家。先生又从事其教书工作。
      我在利群合作社工作了几年,学到了不少知识,懂得一些世理,是我生平中难忘的一段经历。冀先生是我生平中难忘的一位良师。他晚年生活困难,又遭到不公平的对待,我知道时他已长逝,心里十分难过。我今天叙说往事,是让人们知道蒲城历史上开办过一个小型的手工业轻工工厂,同时也以此纪念我的良师冀鹤亭先生。
 
 
参见《蒲城文史资料》第10辑 第130—135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蒲城县委员会文教卫体委员会
1998年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