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华阴市  >  人物  >  文化艺术

王振中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王振中(1937— ),艺名白毛,出生于华阴市太华办南寨村。他不到10岁便开始学习秦腔和眉户,后拜吕孝安为师开始学习华阴老腔,后拜吕孝安为师开始学习华阴老腔,终于成为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老腔名艺人。王振中多才多艺,除了老腔,还精通秦腔、迷胡、道情等地方剧种。王振中学戏,不同于一般的民间艺人,他不但善记顿悟,更重要的是他具备了一定的戏曲音乐和剧本知识,并能化解、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他结合自己的演唱实践,不断对音乐和剧本进行了有益的润色或剪裁,丰富和提高了传统原作。他移植改编了不少剧本,并经舞台检验,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在老腔伴奏中,王振中给其增加了一把二胡和一把高板,以增加伴奏音乐的层次,丰富音响效果。此外,他改进了月琴的演奏技法,把以肘臂运力的传统硬拨弦法,改为以手腕运力的“弹技”法,采用三把固定指法演奏,使音阶准确,音律纯正,丰富了音色和表现力。他还不断从其他剧种、乐种中吸收营养,以丰富老腔曲牌和打击乐,改革唱腔,如曲牌【神仙之二】【二流携慢板】【道白过门】等,都是他吸收和自编的,深受广大群众和艺人欢迎。他还根据时腔、秦腔的【扬句子】唱腔,把击乐、弦乐和唱腔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于表现元帅、武将威武雄壮的气势十分恰当。
      又如现代剧《杜鹃山》中柯湘的一段慢板,是他编的新板式,增强了音乐的旋律性、逻辑性,比较准确地刻划了柯湘的人物性格。在唱法上,他运用了强拍弱起和以拍起唱的新唱法,使演唱灵活多变,既符合剧情发展,又自然流畅,色彩丰富。这些探索和追求,使他对老腔的各种板式、曲牌、演技以及常用术语的含义等都了如指掌,并使华阴老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艺术提升。
      “白毛”姓王,却也是张氏一族老腔的传承。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对老腔音乐唱腔作了改革,丰富了老腔的演出效果。1993年,张艺谋拍摄影片《活着》,王振中成为剧中老腔的演唱者,随着这部影片在国际电影节的获奖,慷慨激昂的老腔曲调也因而走向世界。从那以后,经常会有省外甚至国外的人专程来到华阴市老腔艺人的家中,欣赏和了解老腔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在王老先生的家中有大量的手写曲谱,其中不乏有几十年历史的手写稿,很多曲子都是他自己创造的。


参见网站“ 百度·百科”:
https://baike.so.com/doc/6073052-10558017.html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