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波 摄)
位于县城南6公里处的华山峪口。后靠南山,座南向北,依山傍水,“泉石如画,流水萦洄,老树虬蟠,绿荫蔽天”,泉水环抱,楼台亭舫、殿阁洞祠、翠竹长廊、碑石题刻,比比皆是。建筑古朴清雅,玲珑自然。
玉泉院是北宋皇佑三年(1051)华山道士贾得升为其师傅陈抟老祖创建的祠院。五代末,70岁的陈抟从武当山来华山修道,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希夷“化形”于华山石室中,俗称其谷为“希夷峡”。明世宗嘉靖年间,巡按侍郎长兴姚一元命工匠修建了希夷祠。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山洪暴发,玉泉院被冲没。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清政府拨款修葺扩建希夷祠,群仙观、全真观(即十二洞)和山门等建筑群。光绪十二年(1886)华山峪涨大水,玉泉院遭受重大破坏,后又经修葺。
玉泉院现存建筑群体,座南向北,山门、门楼、前殿、后殿、东厢房、西厢房等为中轴线内主体建筑,西侧又有无优亭、莲池、石舫、过水凉亭、含清殿(七真殿)、希夷洞、山荪亭、廊房等;东侧有华山山门(通天亭)、东廊房、圣母堂、望河亭等近年来的仿古建筑。
今玉泉院山门是1982年清理地基时发现后,在原址上按照历史资料考证仿修的。山门东侧的一排白杨树,系冯玉祥将军驻防时亲自栽种,山门内两块巨石上刻冯玉祥题词:“水利救民”“人类平等”“破除迷信”。门楼上悬郭沫若题字“玉泉院”的匾额。前殿左侧是华山全图碑,右侧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书写的“第一山”石碑。前殿面宽5间,进深4间,东西17.3米,南北10.95米,东西两侧与廊房连接,前门上端高悬光绪御笔“古松万年”匾额,殿内有近年新塑神像三尊,神龛上悬“紫气新辉”匾额一幅。前殿与后殿之间有东厢房和西厢房,厢房面积均为南北长8.50米,东西宽6.79米,面阔3间,进深一间,从建筑风格判断亦似为清末建筑。
后殿面宽5间,进深两间,东西17.35米,南北7.5米。殿内有近年新修神龛内重塑陈抟老祖坐像一尊,殿前门楣上悬有慈禧太后御笔“道崇清妙”匾额,光绪时木质对联一幅悬挂后殿前门两侧。
玉泉院内的其他建筑,均是围绕希夷祠而建的。主要有希夷冢、希夷洞、山荪亭、纳凉亭、石舫、含清殿(七真殿)、通天亭、三圣母堂、望河亭等,院围四周,筑有长廊。廊房上配有72个几何图案窗户,均按《礼记月令篇》中72物候精心设计。
玉泉院内碑石题刻共约27处。竖立“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一通。玉泉院现由华山道教协会管理,香火旺盛,已成为华山的旅游圣地之一。
参见《华阴县志》第669至第670页
何元庆主编
华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