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360图片)
位于县城南4公里处今华山中学。建于北周,盛于宋,毁于明,因焦道广、陈抟、顾炎武曾在此居住而闻名乡里。
南北朝时期,华山道士焦道广独居华山云台峰,修炼成仙,有“避粒餐霞”之术,北周武帝宇文邕闻知,敬慕问道,欲求长生不老之术。因道路陡峭不便,于是在华山北麓辟地500亩,为焦道广营建道观,赐额“云台”。焦道士自此移居云台观。
宋初,陈抟来华山后移居云台观,谢绝宋太宗赵匡胤三诏进京作官,在此一住40多年,著有《三峰寓言》《钓潭集》《无极图》等,并作诗数百首,使云台观有名一时。元代云台观毁于火。明成化十六年(1480)始建三清殿,正德十年(1515)重修。嘉靖三十四年(1555)12月地震,垣宇倾,观尽圯。隆庆六年(1572)再次重建,万历四年(1576)春修复。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为抗清复明,晚年隐居华阴潜村王宏撰家。顾、王商定,清康熙二十年(1681)在云台观内右侧建朱子祠。祠建成,顾炎武从王家移居祠侧新斋居住讲学,并于观内著书立说。原云台观在明末毁于兵火。乾隆十六年(1751)改云台观为云台书院,修葺前后堂亭殿舍。乾隆四十四年(1778)县令陆维垣奉昭中丞毕沅命重修。光绪三年(1877)知县郑庆庄以院宇倾颓,复拓旧址数倍,续修礼堂、讲堂、门宇、前后斋廊。光绪六年(1880)知县徐一鹤又增修至圣宫,后改设学校,原观现已无存,只有古柏一棵,在校外的云门池旁,树高10多米,直径1米,枝叶茂盛,相传系晋武帝太康八年(288)弘农郡太守魏君实所植。池北置一大石,池南有一小桥,相传宋太祖在此饮马,俗称“太祖饮马池”。当地群众称此处为“一百(柏)一十(石)一眼桥(井)”,为华山一名胜古迹。1989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见《华阴县志》第670至第671页
何元庆主编
华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