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华阴市  >  诗文  >  散文

华阴王氏宗祠记

[明] 顾炎武


【题解】

本文是顾炎武为朋友王弘撰之宗祠撰写的记,文章表达了顾炎武对忠孝伦理的关注。文章第一部分提出作者论点,“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第二部分以历史的角度分析“国对于上而教明于下”依赖于人伦、风俗淳厚。第三部分则批评明末以来道德风尚沦丧的情况。第四部分以王氏为例,说明宗族祠堂对于民风教化的作用,以期“先王之教可得而兴也。”文中顾炎武将孝悌之道视为关乎乾坤生息、政权存亡的关键因素的观点未必正确,但我们仍需关注忠诚、孝悌等传统伦理道德对于维持社会安定的重要作用。

【选文】

昔者孔子既没,弟子录其遗言以为《论语》,而独取有子、曾子①之言次于卷首,何哉?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而孝弟,人伦之本也;慎终追远②,孝弟之实也。甚哉,有子、曾子之言似夫子也。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先王之于民,其生也,为之九族③之纪,大宗小宗之属以联之;其死也,为之疏衰之服,哭泣殡葬虞附之节④以送之;其远也,为之庙室之制,禘尝之礼,鼎俎笾豆之物⑤以荐之;其施之朝廷,用之乡党,讲之庠序,无非此之为务也。故民德厚而礼俗成,上下安而暴慝不作。

自三代以下,人主之于民,赋敛之而已尔,役使之而已尔。凡所以为厚生正德之事,一切置之不理,而听民之所自为,于是教化之权⑥常不在上而在下。两汉以来,儒者之效亦可得而考矣。自二戴⑦之传,二郑⑧之注,专门之学以礼为宗。历三国、两晋、南北、五季⑨干戈分裂之际,而未尝绝也。至宋程、朱诸子卓然有见于遗经。而金元之代,有志者多求其说于南方以授学者。及乎有明之初,风俗淳厚,而爱亲敬长之道达诸天下。其能以宗法训其家人。而立庙以祀,或累世同居,称之以义门者,亦往往有之。十室之忠信,比肩而接踵,夫其处乎杂乱偏方闰位⑩之日,而守之不变,孰劝帅之而然哉?国乱于上而教明于下。《易》曰:“改邑不改井。”⑪言经常之道,赖君子而存也。

呜呼!至于今日而先王之所以为教,贤者之所以为俗,殆澌灭而无余矣!列在搢绅而家无主袥⑫,非寒食野祭则不复荐其先人;期功之惨,遂不制服,而父母之丧,多留任而不去;同姓通宗而不限于奴仆;女嫁,死而无出,则责偿其所遣之财;昏媾⑬异类而胁持其乡里,利之所在,则不爱其亲而爱他人。于是机诈之变日深,而廉耻道尽。其不至于率兽食人而人相食者几希矣!昔春秋之时,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而秉礼之邦,守道之士不绝于书,未若今之滔滔皆是也。此五帝三王之大去其天下,而乾坤或几乎息之秋也。又何言政事哉!

吾友华阴王君弘撰,邻华先生之季子,而为征华先生后者也。游婺州,二年而归,乃作祠堂以奉其始祖,聚其子以尊祖敬宗之道。其乡之老者喟然言曰:“不见此礼久矣,为之兆也,其足以行乎?”孟子有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⑭夫躬行孝弟之道,以感发天下之人心,使之惕然⑮有省,而观今世之事若无以自容,然后积污之俗可得而新,先王之教可得而兴也。王君勉之矣。(《亭林文集·卷之五》)

 

注释

①有子:有若,字子有,孔子门人。曾子:曾参,字子舆,春秋鲁国人,孔子门人。

②慎终追远:语出自《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译为“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祖先”。

③九族:高祖至玄孙九代亲族。

④虞:祭祀名,葬而祭。附:祔祭,祭祀名。

⑤俎:祭祀用器物。笾:祭祀用竹器。豆:器皿。

⑥权:权柄。

⑦二戴:西汉戴德及其戴圣。戴德,字延君,著《大戴礼记》。戴圣,字次君,著《小戴礼记》。

⑧二郑:一说郑兴及其子郑众,一说郑众与郑玄,一说郑众与郑玄,此处指后说。郑众,字仲师,称先郑;郑玄,字康成,称后郑,二郑均为东汉经学家。

⑨五季:五代时期。

⑩偏方:一隅。闰位:非正统的帝位。

⑪“改邑不改井”:语出自《周易·井卦》卦辞。

⑫主袥:古代宗庙中所藏神主。

⑬昏媾:通婚。

⑭“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出自《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而矣。”

⑮惕然:警觉省悟。

 
 

参见《传世励志经典:生当常怀四海心——顾炎武励志文选》第133页

顾炎武著;孙晓春编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15年6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