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凤翔区  >  美食  >  正文

凤翔腊八粥


(图片来源:汪波 摄)


农历十二月,凤翔民间称“腊月”。农历十二月初八,称“腊八”,这一天是我国相沿成俗的腊八节。
“腊月”一词的起源很早,据《礼记典·郊特牲》云:“天子大腊八伊詟氏始为腊。腊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即索,索者,绞合也;飨者,敬献也。可见,“腊月”之称最早由腊祭而得。“腊八”之祭是祭八谷星,而八谷星是主岁收丰俭之星。

《宋史·天文志》曰:“八谷八星,在华盖西,五车北,一曰在诸王西。武密曰:主候岁丰俭,一稻、二黍、三大麦、四小麦、五大豆、六小豆、七粟、八麻。”所以,“天子大腊八”的“八”字,是有特定含义的,即祭祀八谷星神。

八谷星神是指农业的八个方面,而不是用八种蔬果来祭祀。人们将多种蔬果、谷物搅合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献神灵,然后食用。因为腊祭要祷祝,腊八祭祀加之祷祝,就是“腊八祝”,谐音也就是“腊八粥”了。

另外,凤翔民间到了年终,祭献神灵用的蔬果谷物等已全部是干物。据《周礼·天官·腊人》载有“腊人掌干物”之说。据《郑玄注》曰:“腊,小物全干。”即干物为腊。所以,用变成干物的蔬果煮成的腊八祭祀之粥,就被称为“腊八粥”了。

据传,腊八粥的由来还与佛教有关。传说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饥饿时吃了牧女煮的果粥,于十二月初八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因此凤翔民间大小佛寺要在腊八日诵经,煮粥敬佛,这便是腊八粥。

早在宋代,凤翔民间每逢十二月初八,各个寺院都要做七宝五味粥,即“腊八粥”。有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述道:“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所谓“七宝”,是指胡桃、松子、乳草(蘑菇)、柿子、栗子、粜米和豆子。周密的《武林旧事》亦云:“寺院及人家皆有腊八粥,用胡桃、松子、乳草、柿、栗之类为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也有“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的记述。

腊八粥不仅为僧侣享用,在凤翔民间家家户户也很盛行。清人富察敦崇在《燕金岁时记.腊八粥》中记曰:“腊八粥者,用黄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豆、去皮栆泥子,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和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每到腊八节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用谷米或大米做粥,除了用粥祭祀外,还要给器物、树木等涂粥,意在庆贺丰收,祈祷来年粮谷满仓,凤翔民间流传有“糊里糊涂过腊八,敲打锣鼓迎新年”的说法。“糊里糊涂”即用粥糊嘴,放松身心,在年终岁尾,快快乐乐置办年货。腊八一过,村村社社敲锣打鼓开始吵年。从此,民间的年味一天比一天浓。



参见《凤翔民间拾趣》第119页
薛九来著
凤翔县档案局编印
2014年1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