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凤翔区  >  习俗  >  节日

节气

                                                                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从天文上来划分,太阳到达黄经315°时。“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立春之日迎春已有3000多年历史,在古代,天子要于这一天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京城的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凤翔民间把立春叫“打春”,普遍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民间农谚有“春打六九头”“立春一日,百草回芽”“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几时霜降几时冬,四十五天就打春”“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等。

凤翔民间还把打春称“咬春”,即咬吃萝卜、吃春饼。相传魏晋时期,立春时食五辛盘,意在尝新。五辛盘中的五辛是指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五种蔬菜,食之以发五脏之气。唐宋以后,该习俗蔚然成风,文学作品及各类史料中多有提及,如岑参《送杨干牛趁岁赴汝南郡觐省便成婚》诗云:“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杜甫《立春》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宋史·礼志》记载:“立春赐春盘。”清代《燕京岁时记》中云:“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生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

此外,凤翔民间还有立春日举办“迎春会”庆贺与祭奠活动,一般找一个十多岁的少年化妆成一个官老爷,身穿纸官服,头戴纸帽,脚蹬纸靴,骑着牛,前往祭祀坛,带领百姓祈祷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沿途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以迎新春的到来。

雨水

雨水是在每年的2月16日或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川原大地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雨水”。一般到3月4日或5日结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汉代始,又被称为“二月节”。

一般在雨水节气的15天里,从“七九”的第六天走到“九九”的第二天,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意味着民间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了由冬转春的过度,在春风雨水的催促下,田野呈现一派春耕的繁忙景象。

在凤翔民间,雨水节气涉及的农谚有:“春雨贵似油”“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七九八九雨水节,种田老汉不能歇”等。也有根据雨水来预测后期天气变化的如“雨水有雨百阴”“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雨水东风起,伏天必有雨”等。

惊蛰

惊蛰是在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时为惊蛰。此节气预示着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

据考,《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近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凤翔民间有“二月响雷麦咕嘟”的说法,是言“二月响雷,当年麦子丰收”之谶语。

凤翔民间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流传的谚语有“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 “惊蛰倒冷四十五”等。也有将惊蛰节气的“风”用来作预测天气的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春雷响,农人闲转忙”“到了惊蛰节,耕地不能歇”等,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春分

春分节气,具有昼夜平分之意。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春暖花开,莺飞草长,宜农作、田间管理、踏春观光旅游等。在时间周期上是指太阳位于黄经0°和15°之间的位置,大约是在3月20日至4月5日之间。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在进入春分节气后,气温突然升高,那些经历了整个冬天的枯干树枝,突然拥有了柔韧的质地。泥土变得湿润,天气确实暖和了。民间不少地方设坛举行祭日仪式,期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此时,凤翔彪角的“春分会”正热闹非凡,四面八方的游客络绎不绝,大多为赏春、剪春、踏春而去,祈求春天永驻人间。

凤翔民间涉及春分节气的农谚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等,此时,春耕、春管、春种进入繁忙阶段。

清明

清明是凤翔民间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即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据考:汉代《淮南子·天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清明:“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按《岁时百问》一书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按阳历说,清明节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这时,太阳位于黄经15°的时间节点。到了唐时,清明节逐渐兼蓄寒食节、上巳节。寒食节是在冬至日后的105天、清明前的3天,据传说是由晋文公纪念介子推而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渐渐地,寒食节与清明节便合二为一了。

清明节是民间传统的祭祀节日,民间百姓一般都在清明节扫墓。按旧的习俗,扫墓时,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支嫩绿的新枝条插在坟墓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唐代诗人杜牧诗《清明》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写出了清明节的气候特点和特殊气氛。大文豪苏轼也写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以此来悼念自己的亡妻,寄托深深的哀思。

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无心插柳柳成荫”之说,亦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农谚。

谷雨

谷雨,顾名思义,播谷降雨是也,是播种移苗、种瓜点豆的最佳时节。民间把每年阳历4月19日至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谷雨节气雨水较多,大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

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清明断雪,谷雨短霜”,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已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

我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在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凤翔民间谷雨节气的谚语大体都围绕有雨无雨这个中心,如“谷雨阴沉沉,立夏雨淋淋”“谷雨下雨,四十五日无干土”等。围绕农事的谚语有“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谷雨前,好种棉”“谷雨不种花,心头像蟹爬”“谷雨麦怀胎,立夏长胡须。谷雨麦挑旗,立夏麦头齐”等。

立夏

立夏,顾名思义,是指夏季从此开始。每年农历四月间、阳历5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45°时,气候温暖,庄稼生长渐旺。民间农谚有“立了夏,地生火”“立夏三朝遍地锄”等,人们还用“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缸里没米”等来预测一年的丰歉。

据史料记载,古代天子每到立夏日,率百官设坛举行迎夏仪式活动,祭祀炎帝、祝融。古雍历代帝王曾率百官到大郑宫、祈年宫举行祭祀天地、火神等仪式活动。出行时,皇帝和文武百官身着朱色礼服,佩戴朱色玉饰,乘坐赤色马匹和朱红色的车子,浩浩荡荡,甚为壮观。通过迎夏祭祀活动,表达渴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小满

民间把每年5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60°时称为小满。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凤翔川原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古代将小满分为三候:“一候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是说小满节气中,苦菜已经枝叶繁茂,而喜阴且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此时麦子开始成熟。

凤翔民间有谚语,如“大麦不过小满,小麦不过芒种”“大麦在场小麦黄,豌豆在地泪汪汪”“小满不起蒜,留在地里烂”等。

芒种

芒种一般在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的时候。芒种,顾名思义,即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的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同时也是夏播作物播种最繁忙的季节。“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芒种三天混割麦”“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芒种”也称作为“忙种、忙着种”。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凤翔民间农谚有“芒种前,忙种田;芒种后,忙种豆”“小麦不过芒种”“芒种忙,麦上场”“芒种忙种,连收带种”“杏子黄,麦上场”“枣花开,割小麦”“五月十三滴一点,耀州城里买大碗”等。

夏至

      夏至节气在每年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达到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到北回轨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最长,且越往北越长。这就意味着炎热将至。这时凤翔地区白昼最长,夜晚最短,太阳达到黄经90°。据《恪遵宪度抄本》中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传说每年的“端午节”起源于夏至节。夏至时正值凤翔民间麦收。夏至不热,但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就到天气最热的时候了。凤翔民间有谚语:“夏至到,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夏至一场雨,一滴值千金。”“日长长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夏至东风摇,麦子要坐牢。”“夏至有雷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小暑

小暑在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这就预示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

凤翔民间有“小暑为小热”的说法,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这时,凤翔川原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流传在凤翔民间的谚语有:“伏里雨,缸里米。”“下到伏头,晒到伏尾。”“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淋死鸡,云往南,水上船,云往北,瓦砾晒成灰。”“早看东南,晚看西北。”“东虹日头西虹雨,南虹出来发雷雨。”“早晨雾一雾,下午晒死兔。”“月亮被圈套,定有大风到。”“星星稀,披雨衣,星星稠,晒破头。”“伏天三场雨,遍地都是米。”“伏天无雨,缸里没米。”“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有雨种荞麦。”“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雨吃饱饭。”

大暑

大暑连着小暑,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俗称“三伏天”。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大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凤翔大地“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凤翔川原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和田间管理等任务繁重。

凤翔民间有“饮伏茶”“晒伏麦”“烧伏香”“晒箱衣”等习俗。流传在民间的谚语有:“大暑小暑,灌死老鼠。”“夏雨隔天埂,夏雨隔牛背。”“稻在田里热了笑,人在屋里热了跳。”“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大暑小暑不热,大寒小寒不冷。”

立秋

      立秋在每年的8月8日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以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此时,草木开始结果孕籽。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因此民间将立秋又称“交秋”。

处暑

处暑一般是在每年的6月23左右。此时太阳达到黄经150°。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也。”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我国古代曾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在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养生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之意。

处暑在凤翔民间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一般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夏天到此终止了。

白露

白露时,川原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阳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节。据考,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值此节气,鸿雁与燕子正要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储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气候转凉的象征。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一种自然现象,此时天气正如《礼记》所云:“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凤翔民间谚语云:“白露高山田。”到了此节气,川原全面开始播种小麦了。在此节令,民间大多农户都要用小麦白面和菜油烙“油旋馍”,预祝来年小麦长得好,“旋窝倒”能够多打粮。

秋分

秋分在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此节气是凤翔民间农业生产上的重要节气。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转移到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变快。

凤翔民间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露来”。

寒露

寒露于每年的10月8日至9日交节。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凤翔地区均已进入秋末。

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而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此时凤翔川原地区会偶见早霜。

古代把露作为转凉的表征。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秋季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凤翔民间农谚曰:“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斗场。”“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

霜降

霜降时,川原大地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阳历的10月23日。这时,凤翔地区出现初霜,民间大部分农人在秋茬地播种小麦。

据考,在古代,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土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蛰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霜降的到来,意味着凤翔地区秋天的过去和冬天的开始。

立冬

立冬在每年阳历11月7日至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这就表示冬季至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此时,凤翔民间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十月“小阳春”天气。

立冬,是凤翔农历十月的大节,这时正是“水结冰,地始冻“的孟冬之月。民间习惯上把立冬同立春、立夏、立秋合称为“四立”。在古代社会,立冬也是个重要的节日。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到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民间有立冬日杀鸡宰羊或以其他营养品进补称“补冬”。

据民间相传,汉魏时期,到了立冬这一天,天子亲率群臣迎接冬令,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人进行表彰和抚恤,请死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恶寇的掠夺与侵袭。在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农人自己亦获得饮酒与休息的酬劳。

凤翔民间立冬节流传农谚有:“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雪”“冬麦雪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等。

小雪

每年阳历的11月22日至23日为小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4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十月中,雨下而为寒冷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也,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个时期,天气渐渐变冷,开始下雪,一般雪量较小,并且夜冻昼化。小雪前后,凤翔民间农业生产开始进入冬季管理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谚有“小雪铲白菜,大雪铲菠菜”,天冷时,农人将铲的白菜用玉米杆等覆盖,以防冻坏。

小雪季节,人们为保健,吃温补性食物和益肾食品,如牛羊肉、黑木耳、黑芝麻、萝卜等,凤翔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节气后,凤翔人开始动手做腊驴肉、香肠等,到了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

凤翔民间有农谚:“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节到小雪天降雪,农人此刻不能歇”“小雪收葱,不收就空,萝卜白菜,收藏窖中”,也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瑞雪兆丰年”等。

大雪

大雪节令通常在每年阳历的12月7日至8日,其时太阳到达黄经255°。《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其意为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

古代将大雪节气分为三候:“一候鹖旦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耐寒的鸟也不再鸣叫了;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一种,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凤翔民间有“瑞雪兆丰年”的谶语,是说严冬积雪覆盖大地,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供农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即有“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农谚。

凤翔民间大雪节气有“进补”的习俗,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此时宜温补助阳、补肾养阴益精,也可常喝姜枣汤抗寒。所涉及的农谚有“大雪不冻倒春风”“大雪不寒来年旱”“大雪大雪,来年两不缺”“大雪纷纷兆丰收”等。

冬至

“冬至”是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令,更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民间传说,早在1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定出的一个。冬至在每年阳历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凤翔民间在这一天有“吃饺子”的习俗,谚语有“冬至到,吃水饺”。另传,东汉时有位医圣,名叫张仲景,他曾任长沙太守,为官期间,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耳朵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成馅儿,用面皮裹馅儿,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来纪念医圣张仲景。

据考,冬至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中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时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庆贺仪式,称“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唐宋时,冬至节也是祭祀天地的日子,皇帝在这天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一如年节。在明清时代,俗称学生过年——是日私塾放假一天,学生为老师置备御寒取暖(棉鞋、炭火费)物资。并祀孔子,公宴先师。此俗至民国初年即废。

此外,凤翔民间还流行绘制“九九消寒图”,又称“雅图”。就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际情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不管哪种消寒图,旨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目的,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民间有经验的老人能根据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雨水多寡和丰歉的情况。与此同时,凤翔民间还流传着“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雁儿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寒

小寒一般在每年阳历1月5日至7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85°,其标志着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昊。”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据考,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徙,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民间到处可见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小寒的特点是天渐寒,尚未大冷,隆冬“三九”也基本上处于本节之内,因此,有“小寒胜大寒”之说。凤翔民间农谚有“小寒大寒,冻成冰团”“小寒暖,立春雪”“小寒寒,惊蛰暖”“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小寒不寒,清明泥潭”“腊月三场白,来年收小麦”“九里雪水化一丈,打的麦子无处放”等。

在小寒季节里,凤翔民间,人们有一套富于地域特色的体育锻炼方式,如跳绳、踢毽子、滚铁环、斗鸡(盘起一脚,一脚独立,相互对斗)、挤油渣渣(靠着墙壁互相挤)等。如遇到下雪,人们则更是欢呼雀跃,打雪仗、堆雪人,很快就会全身暖和,血脉通畅。民谚有“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说明锻炼的重要性。从饮食方面偏重于暖性食物,如狗、羊肉,还推出“当归生姜羊肉汤”等。

大寒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行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为大寒。”这时寒潮频繁,凤翔川原地区进入一年中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冻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据考,我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里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在河上溜冰。此外,大寒出现的花讯风候为“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亦可成为大寒节气到来的重要标志。

凤翔民间还以大寒气候的变化预测来年雨水及粮食丰歉情况,便于安排农事。如“大寒不寒,人马不安”“大寒白雪定丰年”“大寒无风伏干旱”等。

凤翔民间,还时常将大寒节气与岁末节令重合,在大寒节气里,除顺应节气干农活外,人们还要为过年奔波准备,如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礼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等。

民间在大寒节气时还注重“藏”,即做到保持精神安静,把“神”藏于内,不暴露于外。“大寒大寒,防风御寒”,人们认为做到保暖,早晚要少出门。在饮食方面,以温补为主,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多喝白开水,以健康饱满的体魄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



参见《凤翔民间拾趣》
薛九来著
凤翔县档案局编印
2014年1月
网站“三秦游”:
http://www.sanqinyou.com/Minsu/info/1541311261348356.html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