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舍
扫舍就是扫尘。凤翔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一般在祭灶后,正式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凤翔人称“扫舍”,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厅堂院落,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按凤翔民间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据《吕氏春秋》记载,在尧舜时,中国人就有春节扫舍的风俗。《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这一习俗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传统美德,亦可讲究卫生,预防疾病。
糊窗花
凤翔民间,每到春节前,人们就把屋子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焕然一新。而最能显示迎接新春的习俗,莫过于贴春联、糊花窗了。
西府人对糊花窗很有讲究。一般先用白纸做底,贴上用彩色剪刻的窗花。这种窗花包罗万象,鸟兽虫鱼、果蔬花卉、人物故事等,都被用小小的剪刀剪得活灵活现、千姿百态。贴窗花时,都要按对贴出,有的人家还在窗户四角贴上亮格①;有的利用窗花的空隙,贴上如鱼缸、寿桃之类剪纸图案,镶上小块玻璃,光亮透明,十分好看;有的还在窗格的上端剪出两个大孔来,系上用纸剪的立体“喉咙”,迎风飘荡,趣味盎然。窗花是妇女巧手的杰作,花窗则又构成是一幅农家喜庆的迎春图画。经过千百年来的流传,如今仍在西府乡村中,被大姑娘小媳妇当作一种珍爱的手艺和生活的点缀。现在,随着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变,这种习俗已经很少见到了,但剪纸作为一种民间工艺,仍然广为流传。
①亮格是一种图案型的剪纸,也叫烟格。
贴春联
凤翔民间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者也。”到了五代,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幅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在凤翔民间叫门对、春贴、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凤翔城镇还是乡村,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与请来的门神、灶神、土地神、仓神等一同贴出,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锣鼓吵年
自古以来,凤翔民间过了腊八,人们就开始“吵年”,这是凤翔民间人的一种娱乐形式。
“吵年”用的锣鼓乐器,每个村都有好几副,乐谱也不一样。有的村敲“十三花”,有的村敲“十样锦”,还有“风搅雪”“八大槌”“兔儿刨窝”等。买办锣鼓的用费,大都在麦收后由承办人挨户进行集资,待到腊月,便作购置和补添,并责成专人保管。锣鼓不光是过春节用,还用作迎神赛会、扭秧歌、舞龙灯、耍狮子时的仪仗。特别是耍社火,人们便集中好多锣鼓,在社火队的前后,用劲地敲打,奏乐助兴。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陕北秧歌的兴起,这种锣鼓慢慢地都以敲“八大槌”为主,很多过去的老花样已为年轻人所遗弃了。在公社化时期,这种民间鼓乐大多为官办,花销由生产队开支,敲打由生产队组织。过去锣鼓“吵年”“迎春”“赛鼓”等活动被淡化。农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农民吃饱了饭,手头有了钱,身上有了劲,击鼓迎春的娱乐活动,在凤翔民间乡村又活跃起来了。
放爆竹
凤翔民间过年,从腊月三十贴出春联后,就依次燃放爆竹,并以此在大年除夕之夜,大年初一、初三、初五(也称破五)、十五,均必放爆竹,以营造喜庆热闹的气氛。
放爆竹也是节日期间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守岁
据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中记载:“除夜祭竣事,才动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整夜不眠,以待天明,谓之‘守岁’。”凤翔民间对守岁寄予了更美的愿望:守冬夜长命,守岁更长命。苏东坡在《守夜诗》中写道:“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此诗将民间儿童守岁的情景描写得淋漓尽致。
守岁其实是凤翔民间人珍惜光阴、感叹时光如梭的一种外在表现。守岁的“守”字,既有对即将逝去的岁月留恋,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满怀希望。在这个“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时候,人们一般通宵不眠,互相鼓励,祝贺来年有个好的开端。
祭灶
祭灶(祭灶神),在每年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凤翔民间家家户户要烙“灶干粮”。这种小烧饼用麦面作料,掺合着椒、盐、小茴香调和,擀成小圆饼,再用梳子在皮面上压印花纹,烙熟后既好看又中吃。它同锅盔一样干酥耐放,是出门上路可随身携带的好吃货。
据传,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灶爷要回天庭“娘家”,所以人们献给它,实际上还是供自己吃或者赠送亲友。也有用玉米齑粉熬制的灶糖,以供奉灶神。传说灶王爷吃了这种糖,黏糊了嘴,上天去便少说些东长西短。
很早以前,凤翔民间也有迷信较深的人家,为娃“光圆”,或因某事求神保佑,在灶君面前许了愿,所以这一天便杀鸡宰羊,为灶爷还愿饯行。
腊八
凤翔民间将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日,俗称“腊八”。这一天,民间家家户户吃“腊八粥”。据传说,腊八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后来东汉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中土的影响力,逐步附会本地的传统文化,腊八节被定为佛成道日。到了明清,其节俗主要是人们熬煮、品尝腊八粥,从此民间便拉开春节的序幕。
据考,“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凤翔民间吃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据说,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宫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代,吃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人、宫女赐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在民间,合家团聚一起食用腊八粥。腊八粥主要以小米为原料,吃剩的粥可喂家禽家畜,谓能使其茁壮。如喂鸡时说:“给你吃点腊八饭,天天给我下个蛋。”喂猪时说:“给你喝点腊八汤,膘又肥来体又壮”。还可涂抹树木,意谓树木根深叶茂、食果丰硕。此风至今犹存,此外,还取其“年年有余”的寓意。
压岁钱
春节(大年初一)拜年时,凤翔民间的习俗一般是长辈们要提前将准备好压岁钱分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
祭祖
很早以前,凤翔民间有许多大姓户族是很重视祭奠祖先活动的。他们有祖宗祠堂、祖先神案,有一套祭祀礼仪规程,有的还有祠堂地亩,作为祭祀活动基金。
春节期间,要开堂挂祖,除夕傍晚迎来祖先案子,一直朝拜到正月初一下午完毕,叫作“除案”。除此之外,一般家庭要在大年三十晚,在家门口给祖先烧纸钱;元宵节要给祖坟挂灯笼;春分过后,要扫墓祭酒,特别是上新坟,在清明节前可以看到路上、田野里,每天有穿白戴孝的妇女或男子,端着献饭、香蜡、茶酒,去坟地里祭奠。谓之“扫墓”;每年农历十月一日,要为死去的鬼魂送寒衣,(即用纸糊的衣帽鞋袜去烧)。尽管这里边不乏迷信,但是人们为了纪念先祖,不忘养育之恩德的心情是应该得到表达的。
拜年
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弩,洁祀祖称。及祀日,敬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入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殇举寿,欣欣如也。”春节是大节,祭拜完祖宗后,人们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在古时被称为“见节”“贺岁”“贺正”。紫萼的《梵天庐丛录》中记述:男女依此拜长辈,主者牵幼儿出谒戚友,或只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凤翔民间的拜年习俗有“初一拜本家,尤重五服之内;初二初三拜岳公、母舅、姑丈等至亲人家”之说。
凤翔民间人拜年的对象主要分三种:一是家族或家庭内拜年;二是宗族内拜年;三是走亲访友拜年。大年初一早晨合家携幼依次序向长辈拜年,晚辈要向尊者行跪拜大礼,长辈要给孩子赏赐,凤翔民间人称“散年钱”。
破五
凤翔民间把农历正月初五日称为“破五”。这日清晨,先敬神放炮、打“穷土”、驱邪气,即打扫庭院,将垃圾秽物置大门外焚烧,名曰“送五穷”。据传由唐韩愈《送五穷文》演变而来。从此日起撤供,停祀。这天早饭均吃饺子。
送灯笼
新春正月,凤翔民间城乡大小马路上,三三两两穿着新衣的人挑着红花灯笼,提着麻花点心,去亲友家给小娃送灯笼,借便走亲访友。送灯笼的礼俗在凤翔民间流传很久,特别是娘舅家年年要给外甥送去,一直要送到小娃长大上学为止。
新出生的孩子头一年过元宵节,主家要为娃做“长命灯”。在蒸馍时,用面做成灯盏式样,蒸好后放在红纸灯笼蜡架上。元宵节傍晚,家长提上这种灯,有的还抱着娃,去隔壁邻舍添油,一共要走够七家。现在,凤翔民间乡村都照上了电灯,然而元宵节给娃娃送灯笼添油的风俗依然流行。
参见《凤翔民间拾趣》第31—34页
薛九来著
凤翔县档案局编印
201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