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林
一
学诗皇庙永难忘,读君寄诗花正黄。
莫道儿时知识浅,少年结识情谊长。
二
学诗皇庙永难忘,三十四秋花正黄。
喜得双鱼传旧谊,江河不尽水流长。
三
忆昔相逢即相亲,学诗论文抒稚情。
切磋琢磨同勉勖,嘤嘤求友情意真。
四
与君相识即相亲,翰墨交情白发新。
转见嘤嘤求友意,童心灿漫出天真。
五
千风顺风盼瞢临,长日酣畅论诗文。
欢流不息渭河永,三土瓣载友谊深。
六
少年结识忆同窗,剪烛敲诗对影双。
卅载相思不相见,月园邀我渡长江。
七
炮火声中我送君①,竞存同学感离群。
江边书信年年至②,多谢东风用意勤。
①1944年夏李冰由河南经西安去延安“鲁艺”学习,在西安话别,时值抗战时期。
②写成此诗时,李冰住武汉长江边。
八
炮火声中君别去,今日见影③鬓发苍。
东风寄书频频催,同看灯火照长江。
③影,像片。
九
豪情激烈笑西风,不驻衰颜今更红。
最是秦川风景好,应邀游子返关中。
十
君我双鬓已斑白,壮志不老笑西风、
关中风景今最美,邀君重返抒豪情。
十一
渭水分别同年少,今日见影儿女双。
风雷激荡三十载,相邀月园渡长江。
十二
渭水骊歌俱少年,今朝儿女已齐肩。
风雷激荡新天地,相会何需待月园。
十三
中原战场曾驰骋④,再奔宝塔觅光明⑤。
远隔千里不相见,何时东风送故人。
④李冰曾在河南三十八军学习、工作。
⑤1944年夏李去延安“鲁艺”学习。
十四
中原驰骋识归程,北极延安灯塔明。
万里烟尘一扫尽,望穿秋水黄河清。
十五
北国清秋雁又临,南云望断旧知音。
请君试问长江水,友谊与之谁浅深?
十六
汉阳云树隔苍茫,思我故人天一方。
安得壶公常缩地,随时可以到君方。
十七
鹦鹉洲前芳草生,睛川孤月照空明。
何时携手东湖畔,行吟阁下踏歌行。
十八
千里故知远跋涉,三十余载返渭河。
少年同窗终相见,漫天喜雨似泪落。
畅谈彻夜无限事,革命何惧风雨多。
相邀再会汉江口,高山流水唱新歌。
十九
风雨故人千里至,儿时笑影扑面来。
硕果累累霸桥醉,渭水滔滔軎倾杯。
心潮如浪怎倾吐,诗情似雨难剪裁。
重谱高山流水曲,琴断口上步新台。
二十
少年结识忆同窗,秋风话诗月影双。
卅载相思不相见,月园邀我渡长扛。
晴川换装新松翠,长桥阔步灯火忙俘。
携手东湖行吟阁,唤醒屈予改诗章。
二十一
风尘千里故人来,相见无那两鬓催。
暮雨霸桥伤折柳,秋风渭水喜倾杯。
多年往事樽前说,几度心花笔下开。
更续高山流水曲,抱琴圃上伯牙台。
二十二
东风千里故人至,前度曹米郎⑥今又来。
斑鬓不曾缘客理,笑颜犹是为君开。
江涛河浪怎倾吐,云锦天章供剪裁。
更谱高山流水曲,拖琴何须伯牙台。
⑥李冰又名曹炳文。
二十三
风云叱咤同年少,留得豪情未肯降⑦。
梦寐思君过延水移,阳春召我渡长江。
每乘黄鹤巡河汉,便上星桥数玉缸⑧。
安用楚骚影屈子,金声铁韵启新腔。
⑦1941年夏李冰在凤翔东北竞存中学与数人被国民党凤翔县政府逮捕关押拷打,坚强不屈。
⑧缸,油灯。
二十四
揽辔中原少年身,赤子投笔正青春。
朱颜虽老志未老,白发迎来江山红。
鲁院精神传学友,老兵性格属诗人。
飞鸿留影永相识,铁骨凌寒不改真⑨。
⑨李冰性格刚直,数十年如故。
二十五
起舞中原五尺身,东瞻马酋出风尘。
青春虽逝江山换,白发迎来岁月新。
鲁院精神传战友,延河气象赋诗人。
飞鸿留影长相识,铁骨凌寒不改真。
参见《凤翔文史资料选辑》 第10辑《竞存学校史料专辑》第156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凤翔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
1991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