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乾县  >  民艺  >  正文

蛟龙转鼓


(图片来源:乾县人民政府网)

      蛟龙转鼓是中华鼓舞艺术的精粹,是流传于陕西西部的一种独特的民间鼓舞。蛟龙转鼓,源于明代朱元璋宫廷内之凯旋庆功乐舞,嘉靖年间在宫廷广泛流传,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宦官梁梅(又名梁忠)告老还乡带到民间,向故里乾县大王镇梁、吴、司、曹四大家族传授,世代相承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分布以乾县王村镇为中心辐射关中大地,因鼓壁周围绘有“蛟龙”图案,击鼓时围绕鼓跳跃旋转,如同蛟龙腾空而跃,故名“蛟龙转鼓”。
      蛟龙转鼓是大型广场与舞台表演的鼓舞艺术,乐器有鼓、锣、钹、号等,表演者头饰金冠,脸戴面具,身穿宫廷古装,足蹬马靴,表演形式分“座鼓”和“转鼓”。表演“座鼓”时鼓只敲打而不转舞,表演“转鼓”时,场面变形,指挥者居中,号手站立两旁,多面鼓围成一个大圆圈或几个小圆圈,举棰亮钹,东蹦西跳,左旋右转。队形有“梅花形”,“一字阵”、“月牙形”、“五角星”等。
      蛟龙转鼓共分为三大乐章:首先长号引鸣,好似龙吟虎啸,随之锣鼓、铹钹击奏,犹如蛟龙从水中腾空跃起,称之为“蛟龙出海”或“蛟龙探头”;接着表演者以舞蹈动作随之腾跃旋转,犹如蛟龙翻腾,故名“蛟龙翻背”;继而乐舞在铿锵的快节奏中随着马号的长啸结束,称为“蛟龙摆尾”或“蛟龙入宫”。曲调音乐有“风搅雪”、“长流水”、“十样景”等。舞蹈动作有:平击鼓、高跳击鼓、鲤鱼翻身、凤凰展翅等。
      蛟龙转鼓除具有鼓舞的表演特点外,其鲜明特色主要突出在“跳”和“转”。“人绕鼓转,鼓绕钹转”,跳的动作分“异地跳”和“原地跳”,转的动作又分“自转”和“公转”。
      蛟龙转鼓是深受广大老百姓喜爱的一种鼓舞艺术,其艺术价值更是引起了我国文化艺术界的高度重视。2007年,乾州蛟龙转鼓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乾我县王村镇人吴彦杰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乾州蛟龙转鼓传承人。
      2014年中央电视台《美丽中国乡村行》栏目将蛟龙转鼓推上央视荧屏。此后乾县蛟龙转鼓打遍全国各地,誉满华夏。
 
 
参见《陕西省乾县文化体育志》第543—545页
赵明博主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2015年11月第1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