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陕西网)
“乾州全席”初名“武后宴”,其源自唐时宫廷御宴,经千年传承,流传到民间,奉天改为乾州之后而易名为“乾州全席”。乾州全席在保持原来宫廷宴席精髓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物产特点,既有皇家御宴的精细博深,又适应本地风情民俗;既突出关中地域秦人饮食文化特征,又迥异于周围兄弟县市地区,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
乾州全席具体有以下内容:
一、“四角硬”,是全席的主菜,为四蒸碗,有烧肉、肘子、酥肉、糖米。上席时扣入青花海碟,造型紧凑漂亮,寓意四海平安,天下太平。其中“烧肉”,为猪条子肉,入口即化,香味四溢。“肘子”,是猪大腿肉,色泽鲜红,肥而不腻。“酥肉”,粉蒸猪排骨或鸡块,酥香味浓。“糖米”以蜂蜜拌糯米,碗底垫莲菜、大枣、柿饼、葡萄干、花生仁、莲子、胡桃仁等(一般选用1—2种)蒸成,香甜可口,寓意生活美满、甜甜蜜蜜。
二、“四角碗”,是全席副菜,以四个品碗上席,炖豆腐、炖白菜、粉丝汤、金针酸汤。围在主菜四周,寓意“四海升平”。其中每碗菜又各有寓意。
三、“五凤楼”,是在“四角硬”中间加一海碗杂烩汤,上架一碗蜂蜜肉,杂烩汤内有丸子、海鲜(特别突出尤鱼、海参)、三鲜鸡等。有时也可架一盘鸡或鱼代替。
四、“六碟六碗”,六碟包括两荤四素,有猪头肉、猪肝、豆芽、菠菜、红萝卜、鸡爪刨豆腐。在主菜前上席,为下酒菜(穷家小户六碟可减为四碟)。六碗是在四角碗基础上加红萝卜拌菠菜,凉拌豆芽各一碗,寓意“六六大顺”。
五、“九奎水菜”,是在六水莱碟基础上加冻肉、莲菜、花生米。上此道菜时需调整为四荤五素。取意“久久长安”“九州一统”之意
六、“十全莱”,是在“九奎水菜”的基础上,中间放置一大海碟,碟内将煮熟鸡蛋白染为红色,再撒衬黄色姜末、青白色葱丝、绿色香菜、胡萝卜等诸色摆出“寿”“福”“喜”等字或双蝶、龙、风、寿星、蝙蝠等图案,用餐时把水菜拨入大海碟和搅,口中说“和”,谐音为“贺”,取“祝贺”之意,寓意“十全十美”,一般庆贺宴时用。
七、“十三花”,是在“九奎菜”基础上加三小蝶,计十二碟,此时一般调整为六荤六素,桌子四边各为三碟,中间为大海碟和盘,这道菜俗称;“十三花”,寓意天下和谐统一。(注:元、明、清时,天下有十三省之说)
八、“八宝虎戴铃”,是将糯米蒸熟,拌蜂蜜,再用洋芋或红芋蒸熟稍加敷面粉为薄面片皮,包裹甜米,内加八宝馅料(胡桃仁、虾仁、冰糖末子、青红丝、花生、莲子、芝麻、大枣等),其大小如胡桃,形状似铃铛,入油锅炸金黄,盛盘挂糖稀,上撒白糖,从顶上倒少许白酒,点燃急上席,蓝焰一片,其色、香、味、景俱佳,煞是好看。视席间食客每人1—2粒,酥、脆、甜、软、热、香、赞,很有特色。此道菜类似江南的“狮子头”,为十三花最后押桌必上菜。据说此菜取自唐时祭乾陵镇陵之石虎石狮专用祀奉菜。
九、“酱辣子”,此菜为“乾州全席”上一道特殊菜肴。俗谚有“没酱辣子不成宴席”之说。它既不属于主菜,亦不属于副菜,但宴席之上须有此道菜。一般摆放在在上席主宾之前。史称武则天称帝后,有一次来乾陵祭奠高宗,在宴席上上官婉儿见女皇举玉箸不下,便命厨子上了一小碟酱辣子。女皇尝罢,顿时食欲大振。从此女皇每来乾陵,必吃酱辣子。后来这道菜就这样在我县流传了下来。上这道菜特别讲究:必须用小碟子盛放。要在主菜吃完之后即将上主食之时才呈上。必须放在上席主宴之前。
十、“酸汤挂面”是全席的最后押桌主食,一般为早餐宴席时用。其主要特征是汪(油多)、煎(汤热)、稀(面少)、酸(汤酸)、香(味香)、筋(面条筋韧有力),六项指标。
乾州全席的特点:1.菜分主次。2.荤素凉热搭配合理。3.随季节、档次可灵活调整。4.酸、辣、苦、咸,五味俱全。5.上菜有严格的序。6.每道菜都有厚重的文化内涵。
千百年来,乾州全席在保持原本宫廷宴席精髓的基础上,不断演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富民强,交通便捷,各种食材大增,加之旅游事业兴盛,“乾州全席”更是兼容并蓄,以一种更高层面的饮食精品和文化内涵,迎接四方宾客,使古老的乾州饮食文化传遍海内外。
参见《陕西省乾县文化体育志》第663-665页
赵明博主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