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七姐会”或“女儿节”,也有人称为中国“情人节”,这个节日多在晚上活动,故称“七夕”。古代神话传说,天上的“织女”由于触怒天帝,被责罚平时不得与隔“河”相望的丈夫“牛郎”相会,只有每年七月七日夜,喜鹊在天上架桥才让他们夫妻相会一面,正如杜甫《牵牛织女》诗中所说:“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此节日源于汉代,唐宋时期此风最盛,上自宫廷,下至庶民,无不争相供迎,明清以来更是神化了。
多年来乾县的一些地方依然保留着“请七姐”的古老传统,典型的要数县城城关镇南街村一组,每逢农历七月七日这天,几乎都要举办“请七姐”活动,参加人员主要以中老年妇女为主。是日一大早,先用小麦秸秆、布料等材料制作好七姐、牛郎塑像,并为其穿衣戴冠。再选一开阔地方搭苑棚,设“七姐”堂”,供桌上安放好牛郎织女像及“全堂神”神位,摆上各种供品,主要是姑娘们早就泡好的一束豌豆芽和用纸做的绣鞋之类。豆芽白嫩细长,用红绿纸带中间一束,称为“巧芽”。白天的活动议程主要是转巷念经请“全堂神”,遇十字路口上香放炮,意寓求神保佑,道路平安!
“请七姐”活动从晚上正式开始,先是念经“请七姐”,之后未婚姑娘在七姐堂前合声齐唱“七姐七姐嗨嗨,梧桐树底花儿开,花儿开,树儿摆,我把七姐拜下来……”乞巧完毕,便不声不响,微闭双眼,双手做着织布、纺线、绣花、切菜、擀面等动作,在七姐的衣裙下凭感觉穿针引线以测拙巧。然后将“巧芽”掐成短节,撒在一碗水上,看形成什么花样,对着灯光看自己的影子判断自己的命运,盼望自己健康、聪明、美丽、灵巧,将来有个好婆家和如意郎君。有的地方还将泡制的“巧芽芽”分给旁边的孩子,放在手心搓出芽汁,俗称“巧水水”,把手染的黄黄的,据说搓巧水女孩能做衣绣花,男孩能作文写字。
传说,这一夜在任何桥头、水边都能听见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窃窃私语。乾地河少桥少,姑娘们便在井边或葡萄架下去听。这一习俗生动地反映出乾地女子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与追求,也寄托了人们对健康、平安、幸福、智慧、美貌的美好愿望。
参见《陕西省乾县文化体育志》第671页
赵明博主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2015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