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乾县  >  史料  >  回忆

女校创办初期的回忆

黄荣芳
 
      民国十一年(1922年),在李荣祖先生的倡导和努力下,创办了乾县第一所女子学校一一乾县女子高等学校。学校地址在县城内柴市巷许家大院,设初级和高级两个班,占该院一座门房和厅房作教室。我当时只有八岁,在初级班学习,算第一批学生,而不算第一期毕业生;像高级班的黎彩士,刘芳士等人,才算第一期毕业生。记得那时学校人数不多,高、初两班总共大约三四十人。当时学校不但不收学费,就连课本也是免费供给(那时男孩所上的私塾一般学费是很多的),可见当时的创办人为了兴办女校,真是费尽了心。
      由于那时人们封建思想严重,加之女孩上学就会耽误家务劳动(纺线、织布),所以尽管这样,当时上学的人还是不多的。
      我作为一个贫苦农家的女子,为什么能够第一批就入女校上学呢?这主要是由于我舅父的支持。我的舅父超时安先生,是辛亥革命时的一位进步人士,曾和范紫东先生一起理过乾州州事(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舅父当时在县上经费处负责,他不仅是李荣祖的至交好友,也是李兴办女校的积极支持者。他不仅以经费处名义给予经济资助,又带头让我的表妹赵温玉和我一起报名上学。当然,我的母亲完全赞同舅父的作法。因为母亲早在未出嫁前,舅父就给她教读了一点诗书。直到中年时,母亲仍能背诵不少诗文,还能写出像样的毛笔字。所以她很喜欢女孩子读书。这就是我作为一个贫苦家的女子能够上学的原因。
      当时社会上封建意识的严重程度,是今天的青年人所不能想象的。大点的女孩上学都得家人接送,即是七八岁的女孩上学,如果无人护送,也都得提心吊胆。记得当时有个只有八九岁幼小同学,名叫王兰芳,家住城内钟楼巷,无人护送,每次来到学校,都显得神色慌张。甚至人已坐在教室,心似乎还在怦怦地跳着。她向同学讲述在路上遇见的不三不四的人跟踪她的情景,使同学们听了又好笑,又惊怕。那时女孩子上学,根本得不到社会的舆论的支持。记得有一次,我放学回家,走在北什字遇见了当时也在城内读书的表兄与他的同学严君一快走着。我便上前打了招呼,当时表兄使没大理睬。第二天他来到我家,还把我训斥了一顿。并告诫我:“以后在街上碰见我别打招呼了,我的同学看见,会笑话你的。”一个女孩上学读书,就合被人笑话,可见当时的女孩上学是多么不容易哪!
      现在回忆起来,在当时那样的社会环境下,像李荣祖先生能够积极兴办女校,并让自己的儿子和两个女儿都来校任教,还亲自登门,动员自己的亲友送女子上学;第二任校长梁守典,亲自动员未过门的儿媳妇宋京改来校上学,他们的这些行动,在当时是多么了不起!
      尽管当时社会的阻力很大,可是由于这些办学者的不懈努力,和他们严谨治学的精神,学校还是不断巩固并发展。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不但有开明士绅送女子上学,就连当时的琼兆霖县长的女儿琼美,驻守乾县的丑秃山营长的小老婆(名字记不得了)和女儿丑爱,也都成了女校的学生了。记得由于县府(即今县政府)距柴市巷学校很近,来回步行,只有一名护兵接送。丑营长任在县南大街,每次还用轿车(是只套一个牲口的小型带笼布的马车,并非现在的小汽车)接送小老婆和女儿。尽管这些人派头很大,但学校按制度一样严格要求,读不过书,跟其他同学一样受罚,也不能随便迟到早退。到放学的时间,丑营长接妻女的马车,也只得在校门外等候。
      兴办女校,本身就是向封建意识和旧习惯势力的一个挑战,而且当时学校还做了不少反封建的事。最为突出的是向封建陋习缠脚的冲击。当时李荣祖校长亲自编写了《放足歌》,并带领学生上街游行,进行宣传,大造舆论。女校的“天足会”在当时乾县古城确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会后李校长又亲自带领着我们,登门宣传。我记得那时所去的人家里,差不多都把刚缠脚的女孩藏起来,谎称家里没有女孩,而不愿意结孩子放脚(就是把刚缠起的脚又放开),唯恐大脚找不下婆家。就连我的伯伯,当时硬要给比我仅大一岁的堂姐缠脚,我和母亲再三劝说都无济于事。直到现在,七十十三岁的堂姐一提起缠足的事,还在埋怨伯母落后思昧,苦害了她一辈子。在那时,向封建陋习作斗争,是多么难!
      李荣祖先生在我县劝止缠脚的行动,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不但女校所有学生没有缠脚,而且城内不少思想开明的人,也给女儿停止了缠脚,有的把已缠了的脚放开了。这就是像我们这辈人中,有不少妇女形成了“半大脚”的原因。当然,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流毒很深,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够改变的。在我县北部地区,直到解放前夕还有缠足的事。缠脚的彻底杜绝,是解放以后的事.
      社会总是发展的,女校也在不断的发展。后来,我随丈夫徐宝琛在汉中上了两年师范,抗战期间回县后,还在女校当了一段时间的教员。那时学校早已迁到了考院巷,并发展成有二百多人并交由国家来办的大型学校了。校长是屈应天,大概是第八任校长吧。
      总之,女校的开办对我县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提高我县妇女的文化,是有很大贡献的。在我县,不但我们这一代人中,妇女识字的大大多于邻县,就连后期的女子上学也比邻县多得多。别说像彬、长、永这些我县北面的山区县,就连我县南面的兴、武等县,直到解放前夕,女于上学,出还是寥寥无几。而我县到解放前夕,女校已成为有五百多人的学校了(那时已是男女生都有)。从成立到解放为止,少说也培养了数以百计的女人才。这些人中有不少是解放初期我党优秀的妇女干部。这些,不能不归功于我县女校的创办。当然,人们更不会忘记它的创办人和后继者的功劳。
 
 
参见《乾县文史资料》第2辑第128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乾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86年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