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清廉 黄文杰
黄崇虎,小名江北,乾县花口巷人,1912年10月生。父早丧,家仅老母及两个妹妹。1929年陕甘大早,关中年馑非常严重。年幼的崇虎为了全家生活,给人拉粮车于武陵坡上。家计窘迫,无奈大妹为人做童养媳。崇虎和母亲过着艰难的日子,幼小的心灵上留下贫困的创伤。在性格上,他与别的孩子不同,坚毅耐劳,豪爽刚强。路见不平,常出手相助。由于家贫,勉强上了小学即失学。当他看到生活实在艰难的时侯,即起了当兵的念头。他说:增粮不如减口,当兵可以减轻家中的口粮负担。1934年,他投军于西安警二旅。旅长孔从周,看其仪表堂堂,为人忠厚耿直,做事说一不二,着即提升为班长。“西安事变”后又提为排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提为连长。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凌晨五时,崇虎奉命控制位于西安市西大街的宪兵六团团部。他手提大刀,腰插自来得手枪,直取该部。刚及门口,门岗的脑袋早被削掉,一枪未放,直奔入内。那些年轻精干的宪兵们,枪支挂成一列,皮鞋尖一律鞋头向外,排成一列,正在蒙头睡大觉,谁料会闯进这一队神兵。崇虎率领的士兵,个个手执雪亮的大刀,站在他们的面前,大声“不准动!睡你们的大觉!”将他们的武器一一收掉。事后,他对侄黄文杰说:“万不得已,我是不会伤人的。”
1938年春,日寇坂垣师团、土肥原师团、烟俊云师团一部占领山西风凌渡,炮击潼关,试图攻陕。因黄河西岸有重兵把守,禹门口以北为八路军守护,日寇即以中条山为攻击重点,企图向南打通。当时中条山有赵寿山的三十八军,以及四川部队、卫立煌部队等约五个军。当时称中条山为日军的“盲肠”。
1939年秋,目寇发动进攻,由北向南,攻击中条山,企图突破平陆过黄河。当时我方守中条山的都是些非嫡系部队。孔从周所领的卅四师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此次战役,采取口袋战术,诱敌深入。孔部担任的就是袋底,背靠黄河,再无退路。孔部大部士兵来于关中,秦川健儿惯于打硬仗,是一支不怕死的部队。黄崇虎连即担任该师的前哨阵地的防守任务。战斗打响,炮声隆隆,黄连拼死守卫,日军久攻不下,损失惨重。日寇多次以数倍的兵力,从阵地两侧攻上山头,这时黄连已伤亡惨重,所剩无几。攻上山头的敌人从侧面以火力压制我山腰,山腰仅剩黄崇虎和一位姓鲁的等几个人仍在坚守阵地。据乾县顺城巷师明义回来述说:在最后只有几个人坚守阵地的危急时刻,有人建议撤退,但都被黄崇虎拒绝。据黄润芝归来讲:黄崇虎在最后危急时刻,仍动员剩下几人决心与日寇战斗到底。当黄连最后与日寇展开白刃战时,全连战士壮烈殉国。当天大部队进行全面反攻,夺周失去的山头。在成片成堆的日军尸体中,才发现了黄崇虎的遗体。他仍然与日军的尸体扭在一起。可以想见,崇虎在最后时刻,是怎样发扬中华儿女大无畏的爱国精神,与日军做了殊死的斗争。他不愧是中国人民的好男儿。
这次战役最后胜利了,奠定了中条山尔后数年的固守。
黄崇虎为国捐躯后,孔部当即以孔从周亲笔签署的函件转告乾县,给黄崇虎家中以抚恤费,以后每月还给了三四十元抚恤。孔部还专门给了家属阵亡军人的证明。1941年版的《乾县新志》上还专为崇虎记下了如下一段文字:
黄崇虎,城内花口巷人,小学毕业。二十三岁入伍,因战功累擢连长,参加抗战于山西。廿八年十月,平陆一役,英勇杀敌,率全连殉职。
黄崇虎家原有老母二妹。崇虎子1936年曾回家结婚,婚后在家仅停留半月即返回部队。此后三年中,仅回家六天。崇虎牺牲后,老母不忍见儿媳年轻守寡,让其改嫁。无予。老母于1984年逝世,高寿九十有五。今家中尚有幼妹承其门户。
黄崇虎虽然生存了廿七岁,但其为了抗敌救国,奋不顾身,与阵地共存亡、与强寇同归于尽的英雄事迹,始终在人民群众中传播。其英名与精神亦足以不朽矣!
参见《乾县文史资料》第2辑第42—44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乾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