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庭
袁冷娃是辛亥革命时乾县的一位传奇英雄人物。旧县志仅存其名,而未详其事。但他的一些故事传说,却在他的故乡流传不衰。—提起袁冷娃,大杨村五十岁以上的人,没有不如道的,有些人其至感伤他死的太早,死的可惜。笔者对这位革命前辈,非常景仰。对于他的生平事迹,不忍眼看湮没无闻。兹趁我县政协征集文史资料机会,特专门访问了与袁有关的他四弟袁升、张明儒先生、王鹏生先生几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根据他们的口述和笔者的耳闻,录述宏冷娃的生平梗概,供读者们研究参考。然限于事老人小,见识有限,难免挂一漏万,有所错谬。希望现尚健在的老前辈予以补正,幸甚感甚!
一、幼年时代
袁冷娃,乳名气娃。1888年生于乾县大杨南村一农民家庭。伯书兄弟共七人,胞兄弟二人。他在伯叔兄弟中,排行第二。现在只有他四弟一人尚健在,年已八十六岁。袁没有儿子,要了本县西天堡吕姓一孩子过继,后名袁海江,已去世。
袁冷娃幼年时候,身体很胖,显得有点头重脚轻。性尚武,常和孩子们摔跤角斗。遇见比他年长力强的,往往被对方摔倒;遇见年小的,常常抓住对方腰带,用手举起,当对方吓得要哭的时候,却又轻轻放在地下。无论胜或是负,总是笑哈哈地扬长而去,从不伤感情。因此一些孩子倒爱和他玩,每一看到他,就大声喊叫:“气娃来了,准备摔跤。”冷娃不但爱玩耍,还爱弄恶作剧。在小学上学时,一次挨了先生的打,便设法“报复”。当时正在夏天,先生只穿一件单衫子,袁便捉了一只蝎子,吊在先生的椅背上,并在上边写上自己的名字。先生一坐,竟被蝎子蛰了一下,再一看椅背有个纸条,上写“袁气娃放的。”先生大怒,立即把他叫去要打。袁说:老师你不想想,是我放的我怎敢写我的名字?一定是那些与我不和的同学故意害我。先生一听说得有理,便没有责罚。
二、“冷娃”名称的由来
袁冷娃在小学念了几年书,即去县城东大街王宝珊先生开的染房当学徒。染房尽是些出力活,袁肯努力,不管活路轻重,都尽自己力量去干,从不知困倦,也从不偷懒。因此染房的掌柜和伙计,都很喜欢他。
辛亥之秋,革命军张云山部由渣关进驻乾县时,甘军(即清军)升允部下马安良围困县城。由于城内兵少,每晚派有城内居民和商户守城。袁冷娃因而被派到东城门楼上把守城门。一夜清军攻城,用火烧城门,眼看一扇城门将要烧破,清军已行少数进入城门。袁冷娃在城门楼上一看着了急,当即命守城的伙伴,向城门楼上背炸弹。当时的土制炸弹,保险没备很差,要用手拽,一不小心,就会伤了自己。但袁冷娃当时毫不惧怕,手执炸弹,狠命地向城下摔。并且命令同伙尽快地往城上背,你们能背多少,我就能摔多少。这样终于打退了敌人,守住了城门。张云山听到东门炸弹连声响,知道敌人进攻东门,立即赶来,敌人已全退去。张云山问明守城情况后,高兴得在袁的背上拍了一掌说:“你真是个‘冷娃’!”乾县人称的“冷娃”,含有勇敢不怕死的意思,从此人们便把袁气娃叫成袁冷娃,几乎忘却了其真实名字。“乾州冷娃”这个绰号是否从此开始,或者以前就有,此后叫得更普遍响亮了。
清军因攻城不克,恼羞成怒,在农村里大肆枪杀无辜农民。在大杨村,一次就枪杀了青年农民六人。当时尸体横陈,人人酸心。这也是清反动政府垂死挣扎的一个罪证。
当张云山战守乾州城以后,群众有这样几句歌谣,歌颂张云山和袁冷娃。歌谣是:“张云山,个子短,九月初一要造反。杀旗人,进潼关,稳坐乾州不动弹。乾州有个袁冷娃,提起造反不害怕。”从这几句歌谣里,足以说明当时辛亥革命军的英雄气概。
三、进军西府
后来袁世凯称帝,乾县革命先烈吴希真组织讨袁军,袁冷娃被提任营长,一次,因为差役拉了群众的马车,勒索不放,被袁冷娃知道后亲自坐堂审问,结果把两个差役当堂痛打一顿,放还了马车。这说明袁冷娃当官以后,还是站在农民这一边的。
讨袁军后来奉命西征,到岐山后,袁冷娃因与郭坚所部发生了种突,不幸中弹身亡,卒于1915年,享年约二十七岁。袁冷娃死亡情况不知详细,但有这样几句歌谣:“郭坚拿的六轮子,逼着冷娃要银子。七个镢头八个锨,凤翔府里埋郭坚。”就这几句歌谣,可以看出人民还是同情袁冷娃的。袁死后从岐山搬尸回县,由吴希真主持召开追悼大会,葬仪用了全副执事、乐人道锣。县城主要士绅亲送灵枢回村,葬于大杨村城南。当时笔者年幼,在村南去观看,但见仪仗队和送葬的人足有半里之长。这也说明袁冷娃对于革命事业,是有相当贡献的。
1984年9月17日
于大杨村
参见《乾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6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乾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