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紫东
吾乡人文,以有明一代为极盛。二百余年间,捷南宫者十八,拜侍御者十三,位列正乡者有二,其岩穴终老,德业虽隆,而湮没弗彰者,尤不知凡几。吁!何其盛欤?清初旧志,街衢所建牌坊,专立门类。明之牌坊,统计五十余座。而进士、御史等坊,竟达三十三座之多。是当时城内牌坊,星罗棋布,填街塞巷,固不让通德之里、鸣珂之乡也。即此一端,亦可想见当时文物之梗概矣!推原其故,皆元时紫阳夫子绩学设教,有以树之风声,而启其端绪也。太史公曰:“莫为之前,虽美而弗彰。”不其然乎?紫阳以帝王之苗裔,笃生于中原动荡之秋,宋室南渡,北方沦陷最早。修学之士,不逃亡则窜死耳!先生昌明正学,独标新义,既修业于里第,又讲学于户南,及举进士、擢殿撰,而年已老矣!且地入胡天,圣教陵夷。先生深抱隐痛,故不以仕宦为心,而肆力于著述。其欲改修温公通鉴,与朱子不谋而合。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孟子所谓豪杰之士者,殆其人欤!是以读书种子,孳乳繁衍,散播于桑梓间,萌蘖于乱离之际,而华实于升平之时。故其流风所扇,于殴逐胡元以后,而始发泄。明一代之风徽,超前轶后,岂偶然哉?核其生平著作,近三百卷。惜明初大乱甫平,未能汇辑遗稿,付之剞劂。至中叶以后,宋廷佐征辑时,固已散轶殆尽矣!而《还山集》百二十卷,仅存此二卷。其他数百卷,仅知其篇目而已!借非宋公之力,则此断简残编,恐亦投之水火矣!民国十二年,富平张扶万得遗稿于西安,珍若拱璧。持以示余,余捧而读之,心目为之一爽。张君问余曰:“与紫阳同时,乾州又有杨英,君知之乎?”余曰:“此一人也。当时元主误书奂为英,故公亦以英名”。张君闻之,遂将碑林中刘处士墓碑补入。又于说夷中录公所著《山陵杂记》一卷,刊于《关陇丛书》中。然邑人见之者,仍寥寥也。此次编修新志,签曰公之遗著。今幸存此鳞爪,兹不付印,再历若干年,恐先正之心血,将付之空烟矣!岂不悲哉?爰校而正之,付刊于志后,订为一册,借以存先生之手泽云尔!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邑后学范凝绩紫东氏谨序。
参见《陕西省乾县文化体育志》第225页
赵明博主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