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榆林市人民政府网)
面花在佳县俗称“燕儿”,是流传在农村的一种民间风俗面食,它以做工精巧、造型别致而著称。
“燕儿”是一种面食艺术品,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一种“饮食文化”。在旧社会面粉是劳动人民生活中的高档食品,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几顿“白馍馍”,是穷苦孩子们企盼一年的最佳食品。母亲们把来之不易的白面粉,制作出各种不一样的小动物、小花馍,既好吃,又好看,还好玩,成为母亲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最好的食用玩具。
佳县捏燕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食品加工技艺,每年清明节,农村各家各户都有捏燕的习惯,主要用于祀祭和食用,也作为观赏品馈赠亲友。
捏燕用料简单,工艺精细,用发酵后的白面捏成大小不等的各种动物。特别是佳县朱家坬申家沟村的方保国、方保卫兄弟二人捏的十二属相,及其它人物、动物,造型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深受国内外民俗文化爱好者的青睐。
捏燕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可分为以步骤来完成:
一、和面。用适量的温水将面粉搅拌,和成较硬的面团。
二、发酵。
三、搭酵碱。主要是为了让蒸出来的燕儿松软、明亮。酵大了,馍蒸出来便会裂口;酵小了,没楞没角,蒸出来的形象不丰满。而这些,没有测量标准,全凭经验去掌控。
四、醒面。把加好苏打的面团放在封闭的容器中放置10—20分钟,这样才能使捏出来的燕儿更有棱角并且细腻光滑。
五、捏燕。在案板上用剪刀、梳子、擀面杖等工具,熟练地捏塑出各式花样的面花,然后用梳子划出花纹,再用小豆子镶嵌动物的眼睛。
六、蒸燕。将捏好的燕放进锅里,蒸大约十五分钟即可。
七、着色。待蒸熟一出笼,马上用棉球棒醮上食品颜料迅速的点、抹、擦,使“燕儿”更加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濒危状况:
1、一些在面花制作方面上工艺比较高的能人、巧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有的也已相继过世,有些绝技难以传承,虽说也举办过一些培训班,但面花制作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一样是个人心智的表现,只有热情是不够的,所以致使这门手工艺制作艺术面临传承难的问题。
2、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人们对一些民间传统的祭祀习俗日益淡化,特别是很多传统的习俗愈来愈简单化、节约化。由于捏燕制作又比较费时费力,所以制作工艺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