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佳县  >  民艺  >  正文

佳县剪纸


(图片来源:汪波 摄)
 
      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群众性很强,艺术价值很高的民间艺术。佳县是陕北剪纸艺术的主要发源地。如果说,陕北剪纸早已是中国剪纸艺术海洋中的一朵奇葩,那么,佳县剪纸的艺术品位就自然可想而知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佳县劳动妇女通过自身的劳动生活,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构思成形,通过一双巧手,一把剪刀,一张纸,艺术地再现出来,形成了一幅幅精巧绝伦的剪纸作品。早期的剪纸艺术,主要是作为窗花之用。每到逢年过节,生辰祝寿,姻缘喜事,稍有讲究的人家,都在自家的门窗上贴些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的剪纸图案,以表喜庆气氛和吉祥如意。
      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佳县劳动妇女也逐渐将自己的艺术才能转换成一种文化产业,而且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强劲。通过组织培训,以及新老传、帮、带作用,全县2000余名剪纸能手脱颖而出,尤由以郭佩珍、李改琴、高晓莲、贺继琴等出类拔萃。郭佩珍老太太被誉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大师,现任中国剪纸研究会常务理事。她的剪纸作品构思独特,乡土气息浓厚,剪工流畅细腻,作品规模宏大,其代表作有《欢天喜地庆猪年》《赶庙会》《百猫图》《半边天》等。其中巨幅剪纸《欢天喜地庆猪年》于1995年赠送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后在“春兰杯”元宵晚会上展示,主持人倪萍向全国亿万电视观众介绍了这一10米长卷,极大地提高了佳县剪纸的知名度。李改琴、高晓莲、贺继琴等年轻一代的剪纸作品构思新颖,剪工精细,风格独特,气势宏大。三人堪称佳县剪纸新秀。198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省外办将她们的成套作品作为国礼馈赠克林顿夫妇,受到高度赞赏。
      佳县剪纸以其广泛的群众性,鲜明的时代感和地域性,精巧绝伦的艺术性,赢得国内外人士的青睐。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各界文化、妇女等组织的努力下,佳县上万幅剪纸作品远销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随着佳县旅游事业的发展,佳县剪纸将更加放射出时代的光彩。
      佳县剪纸代表作:
      1、郭佩珍:《赶庙会》(也叫《陕北风情图》)《妇女顶起半边天》《母亲的遭遇》《奥运春风到我村》《记忆中的父亲》。
      2、李改琴:《富贵长寿》《好猫集》《喜上眉梢》《民俗集》《西游记》。
      3、高晓莲的:《金玉满堂》《一品清廉》《龙凤呈祥》《龙的传人》《蛇盘兔》。
      4、贺继琴的:《龙凤呈祥》《回娘家》《“东方红”作者李有源故乡》《黄土风情》。
       濒危状况:
      1、由于剪纸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不仅需要耐心细致的手工操作,而且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现在的年轻人很难静下心来学习。另外佳县剪纸在传承发展中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严重脱离了佳县剪纸的原始特征。
      2、老一代剪纸艺人大都去世,而年轻人又很少人愿意去学。除郭佩珍外,佳县虽然还有一批中年妇女如李改琴、高连连、贺继芹等人多年来也剪出了不少好的作品,但人数远远不尽人意。
      3、民间剪纸艺术后继乏人,农耕社会民间剪纸作者主要是农村妇女,过去“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已不适应当今社会,许多妇女已不从事纺纱、织布、刺绣等女红,从家庭内务走向田野、走进城市,从事各项工作。现代物质生活已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许多人为了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生活,不得已放弃祖辈传承的剪纸手艺,改做它业。
      4、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卡通、动画片等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剪纸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受到排挤。
      5、多数基层文化工作者缺乏识别鉴赏能力,认识不到这些“千里马”的文化价值,“伯乐”的匮乏使这些“千里马”处于鱼目混珠的状态中,只能埋没在民间。
      6、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的本源。一些美术工作者带有绘画倾向创作的新剪纸,将导致中国本土文化艺术衰弱和枯竭,也使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了根本的变异。民间剪纸艺术的变异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在目前城乡中虽然仍有从事剪纸的民间艺人,但他们已完全脱离民间剪纸自娱自乐,自作自用的民俗功能,剪纸变成了一种商品。
      7、传统教育的失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教学模式,由于受西方教育和精英教育影响很大,只提倡民族的、西洋的,不重视民间的。
 
 
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