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话”中的古汉语遗存多
外地人听不懂佳县话时,往往以为是“土话”。其实,将其中许多“土话”写成文字后,就会愕然发现,原来它竟是可以上溯到周、秦、汉、唐,见诸《四书》《五经》或诗词曲赋、话本小说的古代汉语,称得上是“语言文物”遗存。
仅举下列字、词说明(前为现代汉语,后为佳县“土话”中的古代汉语):
字例:允、让——依,醒——觉,知——晓,怒——恼,拿、扛——荷,只有——惟,死——殁,什么、何——甚,坏——赖,叫、呼唤——吼,捶敲——捣,装——揣,不、莫——休。再如“水开了”仍说“水爆了”,“热水”仍说“滚水”,“富人”仍说“发人”,“想算”仍说‘谋算”。至于古汉语中的语气词“耶”“也”更普遍保留在口语之中,如你吃耶不?吃也!
词例:被褥——铺盖,星辰——星宿,太阳——日头,事情、职业——营生,路费——盘缠.贫困——惬惶,少、不多——些须,照料、侍候——服侍,筹集——集(音qie)凑。方便一一便易,拖延、凑合——拖且,节俭——仔细。
再例如:
①“生”字古代还有“最、只”等用法,如宋代李清照、周邦彦词句:“生怕闲愁暗恨”、“生怕黄昏……”等,这种解释与用法,佳县群众也沿袭至今,如:“生怕今天刮风!”
②“年时”作“去年”讲,这在古代诗词中极多见,今天在外地人(特别是规范的普通话中)早已消失了,但佳县人仍将“年时”同“去年”并用。
③“鸱”最早出现在《诗经》之中,现代人一般已称其“猫头鹰”了,佳县人至今仍在口语中保留主要成分“鸱”,只不过加了二字叫“鸱怪子”。
古汉语在绝大部分地区早已在口头上消失,而佳县仍有大量遗存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从自然环境上讲,这里浑天厚重的黄土层在保留着纯净的原始文化积淀的同时,也保留了这大批的“文物语言”遗存。固于毛乌素沙漠、黄河、吕梁山夹缝的偏远位置和交通长期闭塞,形成了包括语言在内的封闭的文化圈。外来之风往往经过连绵的沟坡山峁的阻隔,即使勉强进入这里,不是削弱就是湮灭,尚存部分也只能是新的聚合和凝铸,很少能以原貌存在。二是心理因素,这里的人们同浑厚的黄土、凝重的青石为伴,千古万世,生生不息,不能不受“水土”的制约,既淳朴厚笃,又迟滞持重,他们追寻的往往是稳慎和均平,较少跨越历史鸿沟及对现代化的思考。悠久深长的文化心理表现在语言上就会保留许多万古不变的“语言文物”。
也正因为佳县话里蕴藏着这些古代汉语浓厚的积淀,这里的“土话”显得难懂、费解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土话”中地方性成语多
成语是熟语中常见的一种。它有稳定的惯用语型,一般是结构严谨、格式划一的四音节(字)形式。其属性包括寓言性(如:守株待兔)、典故性(如:破釜沉舟)、地方性(口头流传性)三种。佳县方言中的成语属第三种。它形象生动,去雅取俗,便于在大众口头流传,同样也能遵循由四个固定的文字单位组成封闭型的结构。
由于佳县方言中的成语是本地群众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由自己创造的,所以它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地方民间文化遗产。试举一实例说明;
佳县群众能将“眉”“眼”这两个最传神的部位作为面部的概括(如把洗脸说作“洗眉眼”等)。于是就在语言中创造了多不胜举,嵌有“眉”“眼”二字的成语。
例如,能形成鲜明对比的:平眉正眼/斜眉吊眼,肿眉泡眼/凹眉窟眼,碎眉小眼/宽眉大眼,猪眉狗眼/龙眉凤眼,灰眉愣眼/精眉俊眼,憋眉饱眼/光眉绌眼,低眉下眼/立眉竖眼;前后补充,相应成趣的:酸眉醋眼,灰眉炮眼,瞎眉绽眼,哭眉丧眼,阳眉晒眼,神眉帅眼,鬼眉怪眼,死眉瞪眼;慌眉兔眼,鼠眉狗眼,虎眉睁眼;前后反复、突出形象的:冷眉冷眼,土眉土眼,没眉没眼,毛眉毛眼,善眉善眼;用色彩直观显示的:红眉烫眼,青眉白眼,黑眉拭眼;借动词传神的:丢眉扯眼,闭眉合限,诌眉献眼,窝眉瞅眼,笑眉歌;用形容词表示的:光眉华眼,娇眉贵眼,喜眉乐眼,精眉俊眼,凶眉恶眼,庞眉肿眼。另外,像哭眉怵眼是悲切,疾眉砍眼是机灵,麻眉餐眼是睡眼惺松,真眉捉眼是亲眼所见等这类嵌有“眉”“眼”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地方性成语就更俯拾皆是了。
佳县方言中地方性成语繁多而精彩,通过“眉”“眼”足可窥其一斑。
参见《佳县文史》第1辑第179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9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