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沿着佳芦河西岸的一条小路,继续向北行进。大雨初晴,上晒下蒸,加上山路崎岖,一阵爬坡,一阵溜沟,战士们累得汗流浃背。但是,大家想到这是保卫毛主席到前线指挥一场扭转局势的战争,一个个走起路来,依旧是那样气宇轩昂,英姿飒爽。
一路上但见棉麻五谷、瓜果梨枣样样长势丰茂喜人。可是,遇上的老百姓却很稀少。战士们知道,边区的男男女女都在为打败胡宗南出力。听首长们说:这一回,光绥德分区就动员了八千民工,几乎是所有的青壮年都投入了战争。沟滩里、偶尔能看见一些婆姨娃娃在种菜、务花;山坡上,星星点点有一些老汉老婆在锄地、压瓜。英雄的边区人民啊!胜利正是依靠了你们才得来的呀l
由于天气太热,过了大小石板桥以后,任弼时同志请示毛主席,是不是歇一会再走。毛主席同意了。大家就分散在附近的树荫下和背崖根坐下来。
毛主席坐在黄土地上。看见不远的山坡下,有一个赤着脚、裸着背的老汉正在压瓜。瓜蔓蔓上吊的南瓜蛋蛋,小的也有碗口大了。胡匪兵很快就要洗劫这块和平的土地,可老汉作务庄稼.仍然是那样一丝不苟。
毛主席对手枪连长说:“高富有,去把那位老大爷请到这边来一下。”
老汉随高富有离开地畔的时候,又扭过头去把他那吊满瓜蛋蛋的瓜地瞟了一眼:这是他用半年辛苦的汗水浇灌起来的呀!
毛主席见老汉走到跟前了,忙招呼他坐在自己的身边,亲热地对他说:“敌人三两天就会到你们这里来,地里的瓜不能再留了,摘回去,能吃的就吃,吃不了的,和家里的东西一起藏起来。不然,敌人一来,家里地里就会被抢劫光了。”
老汉看着毛主席慈祥的面容,和蔼的态度,心里思量着:这位首长肯定不是一位平凡的人,他多想听听毛主席讲些什么,可毛主席那湖南口音,他高低听不懂。不知是因为天热,还是因为心急,老汉头上的汗水,不停地从额角上往下掉。
毛主席见老汉听不懂自己的话,就让高富有当“翻译”。
高富有重述着毛主席的话,那老汉听着一句一点头。他原来也听村干部说胡儿子要来了,心里盘算总不会那么快,家里的东西已经坚壁了,这地里的瓜,他想再老几天摘来放下,当然不能再留了。老汉感激地对毛主席说:“首长。你说得对!今后晌我就把它都摘回去,连瓜蔓蔓也不给胡儿子剩。”
高富有只顾听毛主席和老汉拉话,忙着给老汉当“翻译”,忘记了给老汉递烟。毛主席提醒他,他很快把烟抽出一支递给老汉。老汉抽着烟,急急忙忙地走了。毛主席对高富有说:边区群众的力量是大的,胜利就是依靠他们得来的,我们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宣传群众,帮助群众。
敬爱的领袖就是这样,时时处处和人民群众心心相连。战士们都记得,6月间部队离开王家湾的时候。形势也是十分紧张。毛主席在村里的群众大部分转移之后,才带上队伍动身。可是,刚走到村口,忽然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袋粮食,正吃力地往山上转移。这位妇女的丈夫随军抬担架去了,家里没有劳力。部队临走时曾派人帮她坚壁东西,但她怕影响了部队的行动,一再说“没有啦,没有啦,你们快走吧!”可现在,队伍刚集合,她却……
毛主席听了战士们的叙述,忙站住脚,对身边的卫士延永生说:“快去帮她把那袋粮食转上去,再看看还有没有坚壁完的东西,要不要再去人帮助。”延永生放下背包,跑步向山上奔去。色主席和全副武装的战士们,一直站在村口等候。直到延永生满头大汗地回来向毛主席报告说:“再没有东西了,那位妇女也已经转移了。”毛主席这才命令部队出发。
种瓜老人走了以后。队伍又向前走了一段,白龙庙就在眼前了。
这个村子坐落在一个山圪挞上,虽然不大,地形却很险要。进了村,周副主席看到大家已经很疲劳了,就和毛主席商量在这里宿营,毛主席说:“好,就在这里住下。”
小小的白龙庙,一下子热闹起来了。贫苦农民纷纷并窑腾铺,把自己的亲人往屋子里让。有的人虽然已经认出了毛主席,可谁也不肯说出口。只是默默地把鸡蛋送来了,把红枣送来了,表达他们对领袖的敬意。可是都被毛主席婉言谢绝了。房东李进来的女儿李海,想起毛主席住的那盘炕,好长时间没有放过火,就抱了一捆高梁杆要给毛主席生火暖炕。毛主席见这情景,便问:“这季节,老百姓也生火暖炕吗?”小李海先回答说:“不!”接着又说:“可这眼窑多时不生火了,怕炕潮……”毛主席亲热地对小李海说:“群众不暖炕,也就不要给我暖炕了。”
天黑时候,敌人在佳县西边一带点起了大火,烈炎冲天,照得满山遍野通红。山上看得真切,好像近在咫尺。汪东兴同志忙向周副主席汇报,周副主席出来看了看说,把警卫部队布置好,不要告诉主席,让他好好睡吧。他太疲劳了。谁知叫毛主席听到了,大声地说:“汪东兴啊!不要担心,现在不是他们的天下,是我们的天下了!”周副主席、汪东兴都笑了起来。
是啊,尽管敌人表面上气势汹汹五六万人马分头窜至沙家店常高山、乌龙铺、椁牛沟、店头一带,有的敌人离毛主席和中央机关驻地白龙庙不过二十多里,但敌人行动的算盘珠是靠毛主席来拨动的。我野战部队按照毛主席的战略部署,已在镇川东北地区集结隐蔽撒下天罗地网,敌人正拼命往我野战部队布置的口袋里钻。消灭逞凶一时的匪主力部队三十六师,扭转西北战局,成为“历史的转折点”的沙家店战役的条件愈来愈成熟了。
参见《毛泽东在佳县》第27页
高再恩编
陕榆新出批(1995)字第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