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最后几天,毛主席又忙得连吃饭睡觉的时间也拧不出来了。
毛主席在阳城的窑洞里,日夜翻阅着全国各个战场传来的捷报: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以锐不可挡之势,粉碎了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前堵后追,强渡汝河成功,二十七日胜利到达大别山;陈毅、粟裕同志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打破了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之后,由鲁中进入了鲁西南;陈赓同志率领的太岳兵团,依托伏牛山,正在豫西展开战斗,还有华北、东北、西北……继六月底以前,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敌正规军九十七个半旅之后,七八两月,又歼敌十六个半旅。这一胜利,给了敌人以沉重打击。”毛主席挥笔疾书:“在整个敌人营垒中引起了极端深刻的失败情绪,兴奋了全国人民,奠定了我军歼灭全部敌军,争取最后胜利的基础。”
毛主席在阳坡的窑洞里,日夜审视着挂在窑壁上的全国形势图,查看敌军的变化和分布,蒋介石集团的兵力,尚未被我歼灭和尚未受我歼灭性打击的,只有一百三十四个旅了。全部敌军,除南线顾祝同的三十几个旅和胡宗南的七个旅能用于战略性机动外,其余包括东北、华北之敌,大体均取守势。国民党后方担任守备的只有二十一个旅,华中、华东有六个省,无一兵一卒的正规军。毛主席一手叉腰,一手甩红蓝铅笔在地图上作各种标记,然后又返回书案,兴奋地继续挥笔疾书:只要我军能如第一年作战平均每月歼敌八个旅,在第二年再歼敌九十六至一百个旅,“则敌军将进一步大受削弱,其战略性机动兵力将减少至极度,势将被迫在全国一切地方处于防御地位,到处受我攻击”。
毛主席在科学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之后,果断英明地指出:“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到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怎样才能实现这个任务?“我军执行外线作战方针将会遇到什么困难?“到国民党区域作战争取胜利的关键是什么?”“我军应运用什么样的战略战术?”“如何搞好新老解放区的建设?”这些问题都需要伟大领袖作出决策。多少个日日夜夜,毛主席不是独自思考,就是同周副主席、任弼时同志等共同商讨,一个问题定下来了,就伏案写作。一天深夜,卫士李银桥冲了一点炒面,送去给毛主席充饥,跨进窑门,看见毛主席抽着烟,低着头,正在脚地上踱着步子,由于思考问题过于集中,差一点碰到墙上。又一天早上,太阳已经冒花了,李银桥去给毛主席送洗脸水,走进窑门一看,灯还在亮着,毛主席还伏在桌子上写作。他放下脸盆,无意中说了声:“还点着灯?”毛主席这才抬起头,发现天早亮了,笑着说:“赶快把灯吹灭。”毛主席为了革命,就这样呕心沥血地工作着。
工作一忙,毛主席常常是顾不得吃饭。最近几天,更是这样忙得连一碗“钱钱饭”也吃不到口里。炊事员老高、老周见此情景,心里实在难过。但是主席又再三嘱咐不让为他改善伙食,他俩只好商量着,把洋芋、青菜炒上两盘,想让毛主席调调口味多吃一点。然而,每次炒下的菜,差不多又原封不动地端了回来,两位炊事员抱怨卫士们:“你们该好好劝主席多吃几口么!”卫士们对两位炊事员说:“你们没见主席那个忙劲,每顿饭都是在我们三番五次的催请下,才端起饭碗,可眼睛仍然盯在文件上,筷子只在身边的盘子里掇两下,就催着我们赶快往下端……”
经过夜以继日的连续操劳,到9月1日,一个光辉的文献——《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在朱官寨阳坡上这个小山窑里诞生了!
这是毛主席为党中央起草的一个对党内的重要指示,是一个新的动员会。红色电波把这个指示传达到全国各地。军队里团以上、地方上地委和专署以上的干部都进行了学习讨论。各路解放军按照毛主席规定的战略计划,对蒋介石集团发动了全国规模的进攻;各解放区响应毛主席“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的号召,生产、支前运动空前高涨。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达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蒋家王朝最后覆灭的丧钟敲响了!
参见《毛泽东在佳县》第45 页
高再恩编
陕榆新出批(1995)字第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