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熙皇帝,在亲征葛尔丹叛乱后,途经榆林入塞。他早闻临近的葭州多为不毛之地,山高水远,土瘠民贫,百姓流离失所者惯之,遂决定亲自微服私访。
他来到葭州境内,一路风餐露宿,走村串户,到过不少地方,结果看到的情景并非那样。道路上照样驼铃声声,商客往来;山坡河湾里枣树片片,牛羊撒欢;地里劳作的百姓还不时传来欢快的山歌;村舍尽管破旧,但多数人家五谷杂粮仓满囤圆,丰盈有余。这一切,使康熙改变了原来对葭州的印像。作为一国君主,自然心里高兴了很多。 一日,他来到葭州城北一个偏僻的山庄,看见一个俊俏的少妇,白皙的双手正扶着碾杆碾小米。村妇由于经常劳作,脸膛丰满红润,举止憨厚大方,洋溢着自然美。康熙皇帝觉得,自己虽为一国君主,但整天忧国忧民,忙忙碌碌,十分羡慕像村妇这样的庶民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他越想越觉得这位村妇可敬可爱,不禁吟出一首小词来:
过荒庄,过荒庄,
谁家少妇碾黄粮,
玉腕杆头托,
金莲步下忙。
汗流粉面花含露,
尘扑蛾眉柳下霜。
轻笤扫,慢箕扬,
几番行步整容妆,
应羡风流女,
福配田舍。
康熙帝到葭州微服私访数日,一天傍晚,明月高照,他来到葭州北部的深山古刹兴隆寺(俗称郑家寺)。康熙看到寺院历史悠久,庙宇错落,颇有气势,就请来本寺一名得道高僧,陪他游览了一圈,当晚还栖身于寺中。高僧不知是当朝天子,只以为是个有学问的富家子弟。两人无拘无束聊了一夜,话语情真意切。第二天早晨,康熙便邀请高僧随他赴京一游,这位高僧也正有此意,所以稍作准备就随同上了路。历时数十日赴京后,他才知道这位学问之人是当朝天子康熙。高僧有些惊慌,不敢言辞了。康熙特意召见了他,并专请宫中画师听他介绍,为兴隆寺作画。画作好后,康熙看了很满意,又在画上题诗一首:
远离大漠过驼城,
夜宿深山古寺中。
老僧伴朕观宝刹,
欣然命笔西方镜。
与此同时,康熙皇帝还为高僧赐名为“御戒”,并封他为本地僧官。还给他带回一些经书,让御戒僧人在当地弘扬佛教文化。可惜画没有让御戒僧人带回,而被收藏于京城。据说御戒僧人后来成为当地有名的佛教领袖。他圆寂后,被众僧安葬在兴隆寺旁的一个石窟之中,至今还有灵柩遗存。
参见《大美葭州 作家笔下的佳县》第274页
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