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焕立
书法艺术是以汉字形体造型为对象的。研究汉字的产生、演变及形体的构成规律和特点,对理解我县书法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其审美特点,具有密切关系。
一、书法历史源远流长,历代留存书迹弥足珍贵
根据我县原始遗址发掘和馆藏文物,距今约4500多年的龙山文化时期,石摞摞山(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遗址出土大量陶片、瓦片,饰粗细绳纹、篮纹、弦纹、方格印纹,这是早于甲骨文的原始社会陶器符号,很接近文字的起源。在馆藏文物周代铜器中,有羊首、云雷、饕餮等纹饰,与甲骨文相近,这些也是“书画同源”的最好证明。
大量的碑、匾、联是我县书法的历史见证。最早建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56)的金山寺(朱官寨乡五女河畔),有60多块石碑在“文革”中被毁。建于隋唐时期的玉泉寺石窟(刘国具乡阎家寺村南)、化云寺石窟(刘国具乡白家铺村北)外有摩崖题字4处和碑记8块。宋代修建的石佛堂、云岩寺石窟均有摩崖题记。有宋徽宗用瘦金书的“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古铜钱出土。元代建的惠岩寺石窟(朱家土暇乡武家峁村)、佛堂寺石窟(通镇高家集村)和金明寺遗存30多块石碑。郝家庙有部分摩崖题字。馆藏明代瓷枕面刻有黄河诗一首,白瓷瓶上有棕色题诗。明代修的开花寺(康家港乡)、观井寺(朱家蛳、刘贤二村间)等皆有碑记。香炉寺有石碑8块,其中明万历年山西粮道吴宗仪的一块草书碑书法价值较高。尤其是白云观有石碑160多块、匾额近百块,各种书体皆有。其中吴宗仪的两块草书碑、李玉凤草书“玉虚官”,明神宗朱翊钧为白云观颁发的楷书圣旨碑,以及封真人洞“白云洞”,门楣石匾“大明敕封白云洞”等特别引人注目。
乌镇王家畔谢家沟摩崖题记明朝“成化七年六月初二日,下大雨,田苗少有,麻长丈二马没缰,谷长七尺猪没糠”(石匠张秀打)。明代书法家柴希高,正德五年补写皇宫“五凤楼”额京都扬名,留存的有关王庙“忠勇冠世”,财神庙“福水善火”,“观音阁”,《北岳行祠记》,自题墓表“明柴牛山之墓”书法遗迹等。
清代是我县书法的活跃时期,除大量庙碑外,有县城炮台梁摩崖石刻:韩垠行书“碧山屏风”,张文行书“玉瑶坡”,光绪年本县知县李浚源楷书“永定边漠”。县城张枢故居,大门匾楷书“光前裕后”,二门石匾楷书“敦厚”,皆为清庠生刘敬贤所书。历史民俗文化村木头峪苗常茂家四合院,细石大门面洞上书“积德乃昌”,木质中门上嵌楷书“仲连复生”,其他大门上分别留存楷书、行书“忠孝持家”“文魁”“诗书门第”“荣业所基”“尚德者昌”“慎修思久”“德音难忘”“箕裘世业”等多块古牌匾;戏台对面的行书“妥侑亭”匾也保存完整。县城南石碑坊上横额楷书“爽渲葭城”,两侧楹联为“岭横天边对面奎光正照,河润地下周环世泽长流”。刘山乡阎家峁村灵泉寺乐楼横额“社会全影”,楹联“万国一舞台优胜劣败,全球两社会野蛮文明”,是由中将阎揆要之父阎宝贤先生撰书。螅镇荷叶坪村乐楼有李球行书“活画图”及王升行书“寓褒贬”“别善恶”匾。该村清光绪年间修建的王门李氏贞节牌坊,上悬圣旨匾,前后匾额有斗大楷书“巾帼完人”“女中丈夫”;在老爷庙上“志在春秋”“华峰大帝”两块行楷匾字体优美功力深厚;还有该村秀才李韶华(1874—1950)为坑镇关甲村刘天材母撰并草书联:“守节坚贞再无大地冰霜洁,存心艰苦惟有中天日月明。”香炉寺有光绪十四年葭州学正李修德楷书“祷无不应”和光绪十五年葭州吏目孙炳炮隶书“如保赤子”石匾两块。还有乾隆十七年葭州吏员书“榆林府葭州通秦寨重议集场碑记”立在通镇街头。
民国初,大佛寺乡边子园高嘉韶修大门,仿朱熹体匾联“世界和栋”“福从天赐”“留侯世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履正康宁赐,贞福寿临”“屋院风韵静,溪桥松竹清”“善为传家生瑞宝,忍是积德光祥第”等至今十分鲜明。坑镇关甲村任乃生大门楷书“书田菽粟皆真味,心地芝兰有异香”,马连塌村任贵亮大门楷书联“光前须种书中凤,裕后还耕心上田”,任贵峰大门楷书联“百忍家风绵世泽;千秋金鉴迪前光”,皆笔法老到字体稳健。康家港乡下焉村刘鉴汉为楼底村题写“兴国寺”,水神庙“灵应”,并为张家题木匾“树德务滋”,书法水平极高。民国十四年(1925),榆林镇守使并岳秀为乌镇高小大门楷书题联“乌延乃南路屏藩振作国民惟教育,龙城本北门锁钥保持边境赖英才”。名医陈子明给香炉寺写“举头城郭疑天上,到眼烟村在镜中”对联一副。通镇郭长贵为郭家祖茔墓碑撰书联“青山稳笔架,芦水活砚池”。民国22年。山西赵昌燮为真武大殿魏书“正直而一”匾十分壮观。1944年春。中共佳县县委、政府为纪念高录孝烈士,在刘山乡高起家坬村立石碑一块,并送“革命家庭”木匾挂在其家正窑门面上,字均由荷叶坪村李飘萍(原榆中校长)书写。据冯秉麟先生说,1946年左右在县城南门立一块冯玉祥碑,楷书极为工整,其中两句“国民之友以及我之友,国民之敌以及我之敌”,深记人心。
1947年九九重阳节,一代伟人毛泽东游白云山观看木头峪剧团演出后。以“亚洲部”名义赠剧团“与时并进”锦旗一面。10月18 日,给佳县县委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为我县留下了珍贵的精神与书法遗产。
新中国成立初,佳县县委、政府为康家港乡下焉村刘汉荣(代名白袍)树革命传略碑,挽联为行书“志矢革命风清月白,身经百战功在人民”。1951年,省政府为店镇神堂沟村高光祖、高绪祖烈士树碑,张理庭撰联曰:“为人类求解放舍生取义;因革命争自由杀身成仁。”1987年,佳县县委、政府为烈士建祠。联曰:“只留丹心照中华,尽洒碧血浴神州”。两联皆由高志学书。
屈志超(1902—1957)楷、隶、魏、行皆精,当时被赞誉为榆林、佳县“第一把写手”,遗世作品有石刻、集字本和各种匾联文约等。“乌龙堡桥”及乌中四斋楷书匾“人民教育”。隶书联“努力发展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大量培养祖国的优秀建设人才”,还有云岩寺隶书联“参拜瑶池西王母,必以蟠桃赏赐汝”和楷书“陕西银行学校”等,至今铁画银钩,十分醒目。刘维岳曾为白云观书《大会重修白云山碑记》《重修白云山碑记》及五老祠联,并给云岩寺白子堂楷书联“三代宗亲超极乐,十类孤魂赴天堂”,可惜下联在“文革”中被毁。还有李宏玉在县立交桥、木场湾桥和一些大门上留下了公正的楷书匾联。
高家沟村高冠德(1900—1976)。曾写过米脂姜耀祖、马家乐家墓碑字号,神泉高继云大门联,白云山“五龙宫”匾,自家斗上“仁义堂记”和本村学校“儿童乐园”等,形体平正。
篆刻方面,螅镇乡荷叶坪村王崇斌(1912—1981)楷隶行书被誉为佳县“第四把写手”,篆刻极为突出。1941年至1951年为县政府各级篆刻公章和各种印章遗存印谱1200多枚,铁线篆印章令人望尘莫及。蝇头小楷亦精到,1942年任村行政主任时因水灾给县务会呈文以及手抄对联遗存,至今是我县小楷杰作。
新中国成立后至1965年,我县书法随着新型社会制度的建立,开始复苏与发展,老一代书法家渐渐衰退,新一代借助钢笔的实用性,有些淡漠写毛笔字。“文革”中抄写大字报似乎促进了书法的发展。1977年至1989年,书法随着全国形势开始全面复兴,虽然学生有写字课本,但有少数学校还是走了过场。
80年代以来,有彭真题写的“国桢图书馆”;赵朴初的“道法自然”;启功的“白云胜境”、“佳临黄河大桥”和正殿联“具降龙伏虎法力仰地轴天关;有披发仗剑神威见仙踪佛迹”;舒同的“藏经阁”“真武大殿”;吴三大为白云山书“三宫殿”、“玉皇阁”及乐楼行书联,并为佛堂寺题联“野壑藏秀,古寺闻涛”;山东著名书法家常宪章隶书“武开章纪念亭"及王培元撰并行书联“六十年革命生涯不泯丹心照日月,五千里黄河浩荡长流勋业贯古今”。近年白云山等景点又增加了韩亨林(隶书《白云山赋》)、石宪章(行书“财神庙”、“碧霞宫”)、石瑞芳(楷书“超然阁”、“养真楼")、陈宝生(楷书《重修超然阁记》《登山导游碑记》《兴修石牌坊碑记》《修建始末》《新建汉白玉雕刻碑记》及隶书《重修佛堂寺碑记》)、延增成(行书正殿联“金阙化身真武九天扶日月,玉虚师相仁威万古镇乾坤”)、张胜伟(《敬献元辰殿香炉碑记》)、艾克奇(《白云山碑记》《捐资美化白云山碑记》)、贺祯厚(草书正殿联“战水火以成功德高北阙,忘顶踵而济世威震南方”)、王亦群(正大牌楼行书“笑看你来去出入,休管他得失枯荣”)、王焕立(楷书《白云山赋》《敬修白云山益民桥》《云岩寺碑记》)乔智慧(楷书《兴修白云山山门碑记》)、郭运行(楷书《兴修元辰殿碑记》《白云山世纪之交大事记》)、王盛烈(行书石碑楼联“仰观白云聚何处散何方缥缈不定,俯看黄河来无头去无尾终古如斯”)、高扬(行书正大牌楼联“白云千载正演绎三界神社灵威浩浩荡荡有余韵,黄河九曲似解读万古道法玄机洋洋洒洒无尽头”)、李宗斌(楷书《九龙壁碑》 《重修藏经阁碑记》)、郭守元(楷书《云岩寺千禧年碑记》《重修香炉寺碑记》)、高光复(楷书《重修云岩碑序》)等人的匾、联、碑,以及白云山“点墨廊”和“悟道壁”各位书法家的墨宝,还有多年来张明贵道长撰书的诗联如三天门旗杆上楷书“慈云偏覆”、“赫濯威灵”、铁旗上书“虚危上应、龟蛇合形”、头天门上书“扶正驱邪”匾、藏经阁书“道教之祖”匾、五龙宫撰联“紫袍金带佩神锋位尊北极,苍龟巨蛇捧圣足悟道南岩”由费秉勋书,为我县各景点增添了书法的灿烂和旅游文化景观。
二、当代书法发展势头良好,书艺得到进一步弘扬
20世纪90年代以后,积聚多年的书法热潮推动了我县书法的深化发展。城乡普遍兴起了乐楼的重修与新建之风,如龙岩寺戏台,楷书联“演武唱文再现古人,颂古扬今教育群众”;木头峪戏楼,由市书协主席延增成行书横楣“与时并进”、楹联“山峪清雅育精英,黄河浩荡化龙凤”;申家湾剧场,张生寿楷书联“台坐东西呈祥瑞,戏唱古今演兴衰”;枣树条戏台,由山东烧制行书联“东西汉南北朝人物备考,山海经水浒传今古奇观”等。树碑热至今未歇(包括墓碑、庙碑、各种项目工程碑等)。王焕立几年来撰书1400多块碑匾,如:绥德吉镇《凤凰山祖师庙始建碑记》、榆林何士林牌楼匾联、山西古交狐爷山风景区功德碑及碛口《李氏宗陵》碑等。各种书体的文联与石雕艺术完美结合,同时这些匾联碑的书写也促进了书法的进步。县书法协会成立前,我县就有不少人参加了县、市以及国内外近百次书展,有的获奖入典或被收藏。
1992年书法被正式列入国家二级学科,流派纷呈,奏出了书法的交响曲,本县有志于书法艺术的人们开始新的思考与探索,为谱写新的篇章而努力。
1999年10月,深圳深远贸易公司援建竣工的店镇“达志希望小学”,2005年8月由张达志夫人严波隶书校名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联在校门上,书艺十分精湛。
2002年。通镇新修“文笔塔”,由许浚题写塔名,郭宝成、陈继春、郭运枝等人留下70多幅石刻书法作品。
1999年9月,佳县书画艺术协会成立,选举张生寿为主席,刘建新、李省斌、王焕立、高海猛、高振平、刘世彪为副主席及常务理事若干人组成理事会,制定了协会章程,吸收会员80多人,书法活动形成规模。2002年6月,市首届“金龙杯”书画展中,张生寿、王焕立获优秀奖。
2003年5月,张生寿、姜继成、乔智慧、武国权、王焕立在中国人寿“双龙杯”全国书法大赛中均获优秀奖,县书协获组织奖;6月23日,榆林市胡星元百年诞辰书展,我县8人获纪念奖;12月26日,成功举办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检察杯”书画展。
2004年4月24日,中国美协副主席、著名画家刘文西率黄土画派采风团20余人,来我县刘山乡马家沟村写生,与村民、师生欢聚一堂,挥笔为该村题词“勇奔小康”,为该村小学题词“祖国的希望”(于8月均刻碑),并将马家沟村定为黄土画派的写生基地。
2006年9月11日,全国著名书法家来白云山举行书法笔会,县政府、市县书协和白云山道教管委会联合举办了“白云山杯”“忘情葭州”书画展。展出了省市著名书法家钟明善、王崇人、雷珍民、薛养贤等书法作品40余幅,中国书协常务主席赵长青、市委书记周一波和著名书法家吕如雄、张胜伟、毛国典、王少墨、王亚洲、郭正英、朱培尔、张稼人、张红春等也给佳县留下了30多幅杰作。
2006年9月,在榆林市旅游文化艺术节举行的同时,我县白云山“论道亭”落成,市委书记周一波题写了亭名,张小明县长撰写《白云山论道亭记》,王焕立魏书于花岗岩上。还有陈继春撰文、王焕立楷书《千年枣树碑》、“身体融入万木中,心血用在百姓上”和行书“大地情怀高天境界,长风气派黄河精神”两副对联的枣源碑,更有省书协主席雷珍民行书“枣韵千年”和省书协副主席张红春行书“天下红枣第一村”(每字见方5.7米,深30厘米)摩崖刻字,这是我县首次为红枣树碑,并开创了摩崖刻字空前壮举。
三、佳县书法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书风纯朴自然
艺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特定自然环境下的独特文化精神密切相关。除了创造文化的文化土壤,也要考虑到接受文化的文化土壤。每一个时代都面临着具体的生活境遇,都有自己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最迫切的愿望要求,都有自己具体不同的政治、哲学、伦理、宗教观念和审美理想、艺术情趣,构成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氛围和文化要求。书法发展受时代文化氛围的影响,同时也是这个文化氛围的重要部分。概括我县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书法内容及书法风格,是与其同时代文化承传相统一的。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孕育下的佳县文化,具有静定、保守、安祥、平和的文化特质,有强烈的自然观,注重时间的绵延,重视传统。这些特征决定了我国书法及本县书法的艺术属性。我县书法与全国书法一样始终在生动的感性观照形式中,集中地体现特定时代、特定对象的审美情趣、情感倾向、愿望要求,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突出地展示特定时代的文化精神。在书法艺术发展日趋多元的形势下,虽然书法不再像唐代那样几乎与诗歌一起占中心地位,但也能发展,将会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一样,以美来表达人们的精神境界。对于书法,展望未来有五大发展:要求有更高专业水平;每一件作品都有创意;需要多风格展示个人风采;最受欢迎的作品是符合时代精神;欣赏者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
参见《佳县文史》第5辑第12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200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