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佳县  >  史料  >  纪略

陕北人的社交礼

高振平
      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道路崎岖,自古交通闭塞。历史上陕北人的活动范围小,与外地的交往联系少,相当多的人一生的活动范围也就是几十公里,常年累月厮守在各自的家里、田里,默默无闻地生活、劳作。特殊的生活环境使这里的人们急切祈盼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他们在有限的范围内,通过串门、集会、走亲戚、拜拜识、打平伙等各种形式,同周围的人们互相交往,广泛与社会接触。

陕北人诚实厚道,心底淳朴,注重礼仪。不管是家中来人,还是出门作客;无论是公众场合,还是个别交往,都十分讲究礼节礼仪。这里有句俗语:“礼多人不怪”。与人打交共事,最讲诚信,最重礼节。即使是陌生人相遇,也会彬彬有礼,诚实对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陕北独特的社交礼仪。

一、待客礼仪

      陕北人十分好客,亲朋好友上门,热情接待。人们认为,有亲朋上门是一种荣耀,是人缘好的标志;如果亲朋好友长久不上门,则是生活破落或离离寡合的表现。
      客人来了,主人出门迎接,热情招呼,握手问好,寒喧几句,掀开门让客人先进,主人后随。进得门来,恭请客人炕上坐。客人也放下行礼,脱鞋上炕,盘膝而坐。陕北旧时有“来客不上炕,立客难待”之说。生客上炕,端坐炕沿边;熟客较随便,上炕后或躺或坐,主人先泡茶递烟,接着端来红枣、花生、南瓜籽等小吃,放在客人跟前,主客一起边吃边拉话,问长问短,以表亲切、诚挚。
      客人上门要吃待客饭,不能随茶便饭招待客人。旧时陕北地区普遍生活困难。一般客人来了多吃揪面片,擀杂面或熬米汤。特别贵客来了,才杀鸡鸭,宰羔羊招待。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待客多吃炒菜、饺子。要让客人坐在炕的正中间,喝酒是必不可少的。男主人打开酒瓶,先给客人斟满一杯,递到手里,再给自己倒一杯,二人相碰杯后一饮而尽。斟酒三杯后,开始划拳或打杠子,劝客人喝好喝足。吃饭时,先给客人舀饭,双手递给客人。客人也招呼全家人都吃。但在旧时,因生活困难,待客饭一般只是给客人做的,家有老人的,可让老人陪客人吃饭,没有老人的,只客人单独吃。待客人吃毕有剩余,主人才叫自己的小孩们吃。现在生活富裕了,虽是待客饭,也是全家一起吃。但吃时仍是先端给客人,然后主家再吃。吃时不能狼吞虎咽,也不能先吃毕放碗筷,必须待客人放下碗筷,挪开坐位,主人方可放下碗筷,收拾饭具。
      熟人或邻居、朋友来串门,主人也是有说有笑,热情接待,照样上烟茶,拿小吃。如果是瓜果成熟季节,主人会摘新鲜瓜果让来人随便吃。来人提出要打牌、玩棋时,主人热情奉陪,有时玩到通宵达旦。来人说笑、吃喝、玩耍越随便,主家越满意,认为来人能看得起自己,交情更厚道。

若是素不相识的过路人,进得门来问路,或讨水喝。主人也如实告诉,不厌其烦,并热情倒水给上门人喝。遇吃饭时,主人还会让来人吃饭,路人吃毕要给钱物,主人必不肯收。临走说声“感谢”、“麻烦”,主人还说:“没事,遇上了再来”。

二、请客礼仪

      陕北人把婚丧嫁娶称“办事情”,客人来参与叫“赶事情”;也有家中生小孩做满月、过跸,老人祝寿,子女考中等都兴请客,以示庆贺。还有因家人病痛亲友来探视,窑房修建亲朋来帮工,或做其他事动用了别人的也要请人吃饭以示酬谢。一般酬谢性请人,多在事后不长时间进行。有的因主人一时忙不过来,或要请的人不在家里,就得等临近新年,需请的人都已回到家里。所以陕北酬谢请人,常常集中在新年前一段时间。
      旧时请人,都要主人派人或亲自登门约请,尤其办婚丧事情,主要亲戚必须派人专程去请,以示恭敬。
      开席时安排客人座次,讲究也颇多。若被请的人不多,只摆一桌,便以亲疏、辈数、年龄排座次,主要亲戚,又是长辈自然坐首席,其余从东到西或从左到右依次坐好。若是请的人多,需要几桌,则亲戚们坐正中央的首席,朋友们坐次席,邻居村人本家们又次之。开席后,如是婚嫁喜事,除了主人掌酒壶给席问的人敬酒外,新郎新娘也要给客人一一敬酒。如是丧事,孝子们还要在席前跪拜叩头表示谢意。
      生活比较贫困的人请客,一般是待到年关时将需请的人请到家来,吃上一顿小米枣糕大烩菜。被请的人们照样能理解主人的一番好意,绝不嫌气吃歪吃好。
      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请客的风气更盛,不仅前面提的情况要请客,即使遇上本人升迁、晋级;子女参军、立功、转干等都请客庆贺。现在农村人请客还多是老式菜谱,“五簋”、“八碗”或“四四席”,主食离不了软米糕。城里人请客,大多请到酒店里,猪、羊、鸡、鱼肉,生猛海鲜,热碟冷盘,让被请的人吃好喝好。

旧时,陕北有的地方还有“请喜客”的礼俗。即春节期间,人们为吃好、玩好,亲友、邻居互请吃饭。吃饱喝足之后开始玩牌或耍棋,有时通宵不收场,使人们在新春佳节吃得满意,玩得开心。

三、走亲访友礼仪

      旧时,人们不敢出远门,但好走亲戚,串朋友家。不管有事没事隔一段时间就要走串一趟。一为抽空出去轻松一下;二为密切亲朋之间的关系。俗语有“面越擀越薄,亲友越走越亲”。因此,不管是老亲还是新结的亲戚,方圆几十里的亲友之间经常互相走动。
      陕北乡俗走串亲戚朋友之家,一般是不空手去的,不论多少贵贱总要带点礼物,平时一般带衣物、布料、烟、酒等,过节时多带节令食品,没有稀罕的就带些自家地里、树上产的新鲜瓜菜、水果,实在没有就特意蒸几个白面馍带上,换上干净的衣服,打扮的端庄整洁,将备好的礼物装进“顺顺”(旧时陕北乡间百姓出门常带的行李搭子)上路。
      到了亲友家,亲友同性之间多行握手礼(异性问互不握手)。亲友家有老人的要向老人作揖,说声“您老强健”,有小孩在跟前,就把自己带的食品给小孩吃。当亲友请上炕时,不必客气地脱鞋上炕,盘膝端坐炕的一边,端上来烟茶要双手去接,如用单手接物是对亲友的不恭。同亲友交谈时,举止要大方,态度要热情,给人以亲切感,不能默默孤坐,或主人问一句说一句,也不能摇头晃脑,夸夸其谈,傲气十足;更不能随意问亲友的悲伤之事和隐秘之事。如要下地,要绕走别人背后,而不能从怀前跷过。
      吃饭时先要招呼主人全家都来吃。有老人的要把老人搀扶到炕正中坐,要等老人和陪人一起端起碗筷。吃饭要看饭的多少,不能不管青红皂白,做多少吃多少,搞得主人难堪。也不能吃得太少,太少了会使亲友感到饭做得不可口,有看不起亲友之嫌。更不能只顾自己狼吞虎咽,吃饱就撂下碗筷离开坐位,一定要等陪人都吃毕,再一齐放下碗筷。

如遇春节或亲友家小孩过生日时,要给少许钱币,以示祝贺。有的地方到亲友家,碰上孩子是初次见面,也要给孩子点钱,这叫“启发”,大概是见面礼吧。

四、行门户礼仪

      陕北民间婚丧嫁娶办事情,亲朋好友要去赶事情,赶事情就要行礼,俗称“行门户”。行门户是家庭的门面,万不可失礼。过去有“手提锅儿卖,门户紧相待”的说法。陕北的乡俗,红事(指婚嫁喜事)是请的行门户,城镇兴发请帖,乡村派人上门去请。白事(指丧事)是自寻的行门户。一般情况人死亡了,城镇贴讣告,乡村孝子穿上孝服到附近的集镇上办事,即有告知亲人去世的意思,以人传人的方式通知亲友们主动上门赶事情。但嫡系仍要派人去请。
      行礼须和主家亲疏关系相同的亲友事先商量,不能随心所欲,各行其事。行的多了人们要说你显能,有意抬高规格,捉弄别人;行的少了,显得小气、寒酸,被人看不起。
      红事行礼,根据与主家的亲疏关系,区别细微。娘舅礼钱最重;其次是姑父、姨父、姐夫;再次是一般亲戚;最轻的是朋友礼。过去娘舅家一般行礼最少要两枚银元(当时的一枚银元要换好几斗粮食)。新中国成立后始用纸币,乡村一般行礼,通常是四到六元。高的十元左右。随着人们生活的富裕,行礼越来越重,近年有的行礼达好几百、上千元。
      白事行礼,要事先准备好香纸和献品,献品有蒸熟的白面献卷,也有的因时间紧急,来不及蒸熟就拿粮食代替。近年赶白事行礼大多给钱。一般白事比红事礼轻,据说要给亡者减罪,不能多收礼。在白事上,行礼最多的是女儿客,旧时,行的是管糕礼(女儿女婿赶事情来要背一斗做糕米)。其余亲戚是行蒸献卷礼。每个献卷有一斤左右,有一桌和半桌之分,一桌为十二个,半桌六个,主要亲戚行全桌礼,一般亲戚行半桌礼。朋友和邻居行烧纸礼,只带一把香和少许白纸。旧时,人们生活普遍困难,家人亡故常有埋葬不起的情况,于是家族内部帮凑埋葬,这样就遗留下来家族的帮礼。帮礼的多少有老辈定下的,也有新规定的,多少不等,多是帮粮食。现在农村办红自事,家族帮礼的规矩仍然保留,只是大部分给钱币。
      在陕北,除赶红白事情行门户,还有生小孩“做满月”、“过啐”,老人祝寿,以及修窑“合龙口”,乔迁“暖窑”等活动也要行礼,以示庆贺。但这些都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行不同的礼,礼节礼仪也比较简单。如生小孩做满月,主要亲戚兴带自家蒸的白面虎、白面鱼、白面石榴、白面花篮和衣服,一般亲友多带三尺布料或婴儿衣服。小孩过啐,主要亲友也来祝贺,多带小孩玩具和饰物,如成人牌,银项圈,银斗斗等,亲自给小孩戴上并说些孩子聪明、伶俐,长大有出息等吉庆恭维话。老人祝寿,行礼者多带寿酒、寿桃、蛋糕等食品,也有带中堂字画,祝贺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修窑“合龙口”行礼通常是给喜钱。迁居“暖窑”,亲友来庆贺多带室内装饰品或家用电器,也有带烟酒的。
      总而言之,赶事情,行门户是一件非常庄重的礼仪活动,行门户人的一举一动都要显得文雅、礼貌,不仅使事情办得顺利圆满,也给所有赶事情的众亲友留下好的印象。


参见《佳县文史》第3辑第180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