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20日
一路急行军,我们在前面紧走,敌人在后面紧迫。毛主席利用刘戡对陕北地形不熟悉的弱点,把敌人紧紧吸引住,到了曹家庄突然改变方向,由原向东,突然改向北走葭芦河又转向西。敌人真的以为我们要过黄河,抢占葭县准备在黄河边上消灭九支队。
敌人在毛主席的调动下真的上当了。
毛主席和彭德怀同志指挥的沙家店战斗打响了。
沙家店的守敌是敌整编三十六师,师长钟松自以为援助榆林有功,共军怕他,骄狂异常,他竟远离主力,率师部及一六五旅孤军冒进,扬言靠他自己的力量就足以“结束陕北战争”。
拂晓,西北野战军的一、二纵队在毛主席、彭德怀同志的指挥下,向空虚的沙家店发起攻击。
下午二时,西北野战军的教导旅和新四旅对进至常高山地区的敌一二三旅发起攻击。同时西北野战军第三纵队在乌龙铺以南随时准备阻止刘戡的增援。
黄昏,沙家店被我军攻下,整个沙家店战役使敌三十六师师部及其两个旅被歼灭,旅长刘子奇被俘。这一仗共歼敌六千余人。
消息传来,九支队上下为之欢呼。毛主席高兴地说:“这一仗打得好!马上给西北野战军彭德怀司令发电表示祝贺。这一仗使钟松的‘结束陕北战争’的牛皮变成了‘结束他自己’,骄兵必败,古来如此。”
毛主席用兵挥刃有余,想在哪里打敌人,就在哪里打胜仗,胡宗南的部队乖乖地听从毛主席的调遣。
1947年8月30日
上午,陕甘宁边区政府粮食局的负责同志来支队讨论支队的粮食、草料供应问题。
粮食局的同志对叶子龙、廖志高同志和我说:“目前粮食、草料的供应日趋紧张,就近解决已很困难,只能到较远的神木去筹集,但路远,运力不足,怕赶不上供应。最近我们集中收购了一些黑豆、早熟的土豆准备先供应给你们应应急,你们看行不行?”
粮食问题的确很困难,粮食局的同志已经尽了最大努力。
我们表示说:“非常感谢边区政府和边区人民对我们的关心。我们很了解现在粮食供应的困难情况,在全支队提倡节约每一粒粮食。我们已经要求全支队的所有同志每天只吃两顿黑豆子饭,并且是不去皮煮着吃(包括毛主席、周恩来等领导同志都要求自己这样做)。支队吃的菜都是同志们在荒山坡里挖来的野菜,大家吃得很香。请你们放心,我们全体同志能体谅地方政府的困难,有什么吃什么。我们与你们同甘苦,共患难,克服暂时的困难。关于运粮的困难,我们支队将抽出部分骡马和人力帮助你们去运。”
粮食局的同志听了我们一番话,对我们对他们困难的理解表示感谢,对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同志也同大家一样吃黑豆、咽野菜又深感不安。
我们一起研究了运粮的具体安排,他们放心地离去了。
1947年9月10日
今天下午,召开支队直属大队总支委员会,我主持会议并在会上传达了廖志高同志在支队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内容。
总支委员讨论如何具体贯彻执行,决定由毛崇横、周西林、任玉洪等同志在朱官寨进行群众工作的调查并挨户征求群众对我们的意见,检查结束后由他们向总支汇报。
晚上他们将检查情况向我们汇报。
毛崇横同志说:“住在朱官寨的时间比较长了,老乡们把不少窑洞腾出来给部队住,自己家里的人住得很挤。我们代表大队向他们表示非常感谢。老乡们普遍反映,自从我们来后,村子里、窑洞里干净多了,村里的路也给垫平整了,要不是打仗,难有机会住这么多解放军,老乡们很欢迎我们住在朱官寨。”
我说:“要告诉同志们,占住了老乡这么多孔窑洞,已经给老乡带来许多麻烦。大家要尽可能利用时间为老乡多做好事。”
周西林同志接着说:“我们的宣传委员征求意见时,群众的情绪很热情,说咱们部队来了后,把少先队们组织起来识字,学唱歌;部队上的医生主动给老乡们看病;战士们帮老乡们干活……”
我问:“老乡们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和意见吗?”
他们说:“有几户老乡对我们说了这样的话:你们喂牲口集中在几家,等你们走了,这几家肥料不少。其他方面没有什么意见。”
我们考虑一下,大家都感到,老乡们说这话的口气,是也想分些肥料。这件事由毛崇横同志负责和村长商量后妥善处理。
1947年10月17日
从今天开始毛主席由神泉堡出发去葭县城调查、参观。
一路无事,来到葭县县城。葭县县委的同志在城门口迎接,然后陪毛主席步行进城参观市场。
毛主席兴致勃勃,看到街边到处摆着卖煮羊肉、羊杂碎的摊子,吃的人很多,吃得很香,毛主席悄悄对我说:“咱们也吃些?”我向县委书记表示了这个意思,县委书记对主席说:“主席想吃羊肉、羊杂碎,这好办,我们买回去吃,怎么样?”
主席说:“买回去吃就不香了。”
县委书记说:“这里的羊杂碎吃不得,你们仔细看看,这锅里还漂着羊粪呢!”
毛主席一听这话笑了,说:“羊吃草长大,羊粪不过是羊消化过的草,煮熟了吃点没有关系。”
说罢,笑着离开羊肉摊子,向前走去。
来到县委,吃中午饭的时候,县委会的同志准备了丰盛的午餐,其中就有清炖羊肉、羊杂碎。毛主席吃得很香,一面吃、一面说好吃。毛主席告诉我:“我们回去的时候买几斤鲜羊肉带上,切成大块,炖得烂烂的,美味!”
晚上,葭县县委向毛主席汇报了敌人占领葭县的情况,由于事先有所防范,损失不大。
1947年10月18日
毛主席由葭县到谭家坪,参观峪口纸厂。
陪同我们参观的厂长向我们介绍说:“这个纸厂主要生产马兰纸。”
毛主席问:“一天能生产多少纸?”
纸厂的厂长回答:“一天可生产10刀。”(每刀100张)
毛主席用手摸着纸的厚薄,又问:“原料供应得上吗?
纸厂同志答:“纸用麦秸和马兰草做原料,不成问题。”
毛主席接着问:“纸的价钱多少?”
纸厂同志说:“每刀纸的价钱合一斗小米,或一斗半黑豆,或八升黄豆。”
毛主席又询问了工人的生产情况。厂长告诉主席说:“厂里的工人农忙时务农。生产出来的纸可供应邻近几个县,厂里工人的生活比一般农民还要好些。”
主席对纸厂工人亦工亦农的生活方式很感兴趣。
参观结束后在南河底休息。
1948年3月23日
上午十一时,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同志来到渡口。
我见毛主席走来,忙迎上前去,与主席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毛主席一面拉着我的手向渡口走去,一面观察到我的左眼有些浮肿,关切地问:“这眼睛怎么肿了?人也黑了,瘦了。”
我说:“可能是睡觉少了。”
主席说:“把你累成这个样子,真够辛苦了!我听恩来说,你们把东渡黄河的工作做得很好,前委很满意。看来,我可以放心大胆地过黄河了。”
毛主席大步走到河边,看到黄河的水很黄,他说:“看来黄河上游水土流失很厉害,若干年以后,要整体规划和治理。”主席临上船时,对前来送行的人们说:“我马上就要过黄河了,来不及向陕北老乡们告别,请你们转达我对他们的问候,谢谢他们一年多来对我们的大力支持。告诉陕北人民,我们不会忘记他们对共产党、对人民解放军的一片深情和友谊。”
说完这番话,毛主席与县委的同志们和来到渡口送行的老乡们一一握手告别,踏上了早已准备好的渡船。
1948年三月二十三日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同志和中央前委机关顺利渡过黄河,结束了一年多转战陕北的生活。
从1947年三月十八日撤离延安,至1948年三月二十三日东渡黄河,我随毛主席转战陕北,在王家湾住五十八天,小河镇住四十六天,朱官寨住二十九天,神泉堡住五十二天,杨家沟住六十四天,还有住一天至七天的地方,共计在四十多个村庄住过,共计三百六十八天。
参见《佳县志》第1139—1143页
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