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这一段时间,农村爱好运动的男女青年都喜欢荡秋千。在较大的场院里,用长木椽交叉支架,中间放横梁一根。再用两个弯曲的年轭子挂在梁上,垂两根麻绳向下,系上踏脚板即成,常见的秋千架高矮不一,有三四丈高的,也有五六丈高的,故有高秋、低秋之分。喜欢争胜斗勇的年轻人,脚踩踏板,手握绳子,变着花样使劲往高处飞荡。个别胆大艺高的,几乎接近秋千架横梁,使观众惊心动魄,无不替表演者捏把冷汗,喝彩声、惊叹声、戏谑声,一阵紧似一阵,为新春佳节增添了热烈红火的气氛。偶而也有一些生性快活,不甘寂寞的老汉,趁着几分酒兴,从年轻人手中接过秋千绳,稀奇古怪地打上几个回合,惹得观众拍手称快。那些打高秋轮不上的娃娃们,也早在家里屋檐的搭楼上拴条绳子快活起来了,这叫打低秋。胆小的弟弟妹妹们不敢站在踏板上打站秋,便坐下打坐秋;坐着又荡不起来,还让哥哥、姐姐们从后面推,这叫送秋。打低秋虽没打高秋那样气派,但在绳索发出吱吱哑哑的响声中,随着惯性前后翻飞,上下飘摆,倒也怡然自得,开心惬意。
打秋千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相传春秋时由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地带。亦说源于汉武帝时,武帝愿千秋万寿,宫中作千秋之戏,后倒读为秋千。古人诗词中写打秋千的不少。如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等,其中不乏铺张华丽之辞藻、缠绵悱恻之情绪。遗憾的是往往写一些佳人小姐,因而不免多了些粉脂气味。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业余文化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了。打秋千这一古老的活动,和田径类一样,值得普遍提倡。可以由文化站带头,于春节期间组织各村进行竞赛,对优异者进行表彰奖励。有的秋千架两旁还题有对联:
花板润糖红杏雨,
粉绳斜挂绿杨烟。
手挽麻绳飘来飘去,
脚登木板忽低忽高。
参见《城固县文史资料·第五辑》(1-15辑合订本)第64页
政协城固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