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城固县  >  习俗  >  其他

放风筝

      立春以后,清明之前,正是儿童们放风筝的大好季节。这段时间,风和日丽,春意盎然。当你步出城郊放眼望去,在湛兰的天幕下可以看到蜻蜓点水、蝴蝶起舞、鹰击长空、鱼跃龙门……真是姹紫嫣红,美不胜收。
      我国放风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风筝在南方叫“鹞",北方叫“鸢",出现于春秋时代。据史书记载,公输班(即鲁班)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又言:公输班为木鸢以窥宋城……到了汉代,纸的使用较为普遍后,改为纸糊,故称“纸鸢"。另一种说法是:五代时李邺曾在宫中做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又在鸢头上拴以竹哨放上高空,经风一吹,声如筝呜,十分悦耳,这就是风筝之名的来历。唐代诗人高骈在《风筝》一诗中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对嬉戏田野,赏玩风筝的乐趣描写得绘声绘色,特别是夜间闻声如琴弹曲,悠扬动听。据说,当时放风筝,不仅装有弦和竹哨,还有把明亮的灯笼带至高空,犹如天灯高照,光彩熠熠,飘忽不定,十分好看。
      到了明、清两代,风筝的制作越来越精巧,形状也多种多样。有人物、禽兽、虫鱼、花果之类。如孙悟空、嫦娥、鹰燕、蜻蜓、仙桃、佛手和太阳、月亮、八卦等等。同时还出现了有关风筝的专著和文艺作品,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就集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之大成,著有《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可见风筝及对风筝的研究已风靡一时。
      放风筝之风很早就传播到国外了,我国的风筝每年远销二十多个国家。美国的风筝进口量相当可观,每年一亿五千万架,三分之一都是我国的产品。英国学者李约瑟把风筝列入中华民族向欧洲传播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早在一八九四年,他就设计了一架供战场观察用的风筝,其作用犹如今天的卫星电视转播。最近,英国又生产了一种风筝照相机,用尼龙绳牵着放飞,用无线电遥控风筝上的三十五毫米照相机的快门,能像无人驾驶飞机一样,从各种角度拍摄地面目标。奇特的是,由于设计巧妙,即使突然无风,风筝也能平稳降落。
      解放以来,我国儿童玩风筝的遗风犹在,而且愈来愈盛。这种传统风习值得继承发扬,因为这是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户外游戏,甚至能治疗某些疾病。据《续博物志》云,小儿放风筝时“引丝而上",若“令小儿张口仰视,可以泄内热。"就另一种意义讲,也值得大力提倡。风筝是一种民间工艺品,对儿童的智力开发大有好处。


参见《城固县文史资料·第五辑》(1-15辑合订本)第66页
政协城固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