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汪波 摄)
南沙河水库于1958年12月10日动工清基,上劳2000人。1950年3月27日日突降中雨,洪流120立方米/秒,围堰决口,工具器材全被冲走,被迫停工。
1959年9月,编报水库初步设计,坝高29.8米,正常蓄水2550万立方米,溢洪道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百年一遇洪水校核,增加两座副坝,单薄山梁作填土防渗处理;仍采取压力隧洞放水,洞径1.6米,长50米;灌溉面积52129亩,其中扩灌3400亩;投资67.13万元,需77.97万个工日。
1959年11月10日复工,县人民委员会安排汉江南岸四个区,上12万名民工。1960年2月完成清基。其后又动员汉江北岸两区一镇4000多名民工突击主体工程。1960年5月底,大坝初建成排洪蓄水。但在初蓄水时,各主体工程遗留尾工很大,特别是压力隧洞和单薄山梁背坡漏水,水闸启闭失灵,隧源出口消水池裂口,溢洪道设计标准偏低,溢洪时将正在施工的陡坡东端基础掏空。未完工的东西干渠出现大量垮方、滑坡和沉陷。1960年秋,组织200人为长年基建队,并固定2500人和受益民工1600人,继续施工。1961年夏灌前,土方工程基本结束,干渠上端通水。
1962年技术补课,核实坝址以上流域面积为293.5平方公里。溢洪道改用百年一遇洪水设计,五百年一遇洪水校核。决定大坝副坝一并加高两米,坝高31.5米;单薄山梁作推幕灌浆处理;已成溢洪道进口降低2米,正常库容由2550万立方米降为2050万立方米,总库容由2600万立方米加大到4100万立方米。经四年续修和改建,1965年夏灌前,库渠工程全部完成。计投资274.17万元,投入205.23万个工日,完成渠道建筑物238座,共作土方137.56万立方米,石方3.24万立方米,混凝土970立方米。
1976年,上级要求提高设计标准,按可能出现的最大暴雨,保证夏季水库安全。经分析,水库可能出现的最大洪峰为5250立方米/秒,因此,决沿大坝、副坝顶增建1.5米高的浆砌防浪墙(实高1米),并在溢洪道左侧增修32米宽的第二隘洪道,两个溢洪道共可排洪3300立方米/秒。第二溢洪道连续施工五年,投资81.7万元,投工46.9万个,1981年建成。共挖填土石方6.22万立方米,浆砌8700立方米,混凝土3200立方米。至此,水库控制灌区5.08万亩,东西干渠二条,支渠一条,总长25.3公里,建筑物265座,东西干渠引水流量7立方米/秒,斗渠9条35.1公里,分、引渠486条共长180多公里,排涝干渠6条,支渠74条,总长86公里,干渠沿线建抽水站19座,提灌面积476亩,建成小(二)型水库9座,蓄水量201.35万立方米,机井53眼,其中配套29眼。
参见《城固文史》第十三辑 550-553页
城固县政协民族宗教文史学习委员会编辑出版
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