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城固县  >  遗迹  >  建筑

五门堰


           
 (图片来源:汪波 摄)      
 
      五门堰位于城固县桔园镇下街村,因渠首并列五洞进水,故称五门堰。“五门堰创于西汉居摄二年(7)”,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原名唐公湃,灌斗山北土地。南宋绍兴初年于斗山北麓搭木槽渡水,始灌斗山南,堰头“截水作堰,创为五门”始称五门堰(详见水利志),至今仍发挥灌溉作用。1982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五门堰文物管理所,1992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门堰工程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拦河坝长374米,坝高1.2米,坝顶平台宽2.5米,坝坡宽15米。渠首五洞下500米处,设有进水龙门2孔,退水龙门4孔,可控制水量,设计科学合理,颇有四川都江堰建筑之风。干渠长8.9公里,引水量2.5立方米/秒,现灌溉农田7300余亩。      
      五门堰初创十分简陋。据《五门堰碑记》载:汉至北宋,由于斗山石咀所阻,水未到下坝,仅灌上游农田数百亩。到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县令薛可光(河东人),扩建五门堰,于斗山石咀,“搭木槽渡引,水始下流”,扩灌“三千零田”。      
      元朝至正七年(1347),县令蒲庸(陕西鄜延人),发动灌区人民,亲自领导修五门堰,“重修五洞,改创石渠”,用“火烧水激”之法,“凿开斗山后之石峡通水道,灌田四万零八百四十余亩,动磨七十”。不仅扩大了灌溉面积,又发展了农副业生产,“民获其惠,立(蒲庸)生祠于斗山,以为纪念”。      
      明代弘治、万历年间,三次大规模的整修扩建,使五门堰效益巨增。据《五门堰碑记》记载:明弘治五年(1492),城固县令郝晟(山东历城人),主持重开斗山石渠,“深两丈,广倍之”,水量巨增。明万历三年至七年(1575—1579),县令乔起凤(山东安邑人),扩建五门堰,“创修各洞湃水口,计田均水”,即现在控制水量的斗、升门,这个比较科学的均衡用水管理办法一直延用至今。明万历二十三年至二十六年(1595—1598),县令高登明(山西翼城人),“私捐俸金,更木易石”,又主持修建五门堰,至此,五门堰水利工程才大抵告成,“共有分水洞湃三十六处,浇田五万余亩”,居城固群堰之首。      
      五门堰人文历史积淀深厚,据五门堰碑和《城固县志》记载,历代修堰名人辈出,如修堰先贤:宋代的薛可光;元代的蒲庸;明代的郝晟、乔起凤、高登明;清代的毛际可、胡一俊、俞逢辰、富明阿、肖翰卿、张克俭、周耀东、张世英等。民国二十年(1931)杨虎城将军,民国二十二年(1933)杨的部下赵寿山旅长,民国二十三年(1934)孙尉如军长,民国二十九年(1940)国民党31集团军第29军军长陈大庆等视察五门堰;民国二十一年(1932)近代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民国三十一年(1942)刘钟瑞工程师后任陕西省水利厅长等考察五门堰。      
      龙门寺古庙由大佛殿、禹稷殿、太白楼、观音阁等明、清古建筑组成,在堰头西南20米处,三进两院。院内建有碑廊,现存历代与五门堰有关的碑刻50通,是研究五门堰的重要实物资料。      
      大佛殿:亦称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硬山式建筑,不知创自何代。殿上大梁书写:“前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翻修,原殿内塑有造像20余尊。中间塑有如来大佛像,左边塑骑青狮文殊菩萨像,右边塑骑白象普贤菩萨像,两侧为十八罗汉像。此殿塑像毁于1953年。1988年国家拨款,将大佛殿重修后,1989年,又于殿中新塑释迦牟尼佛像,两边塑前邑贤令:左为蒲庸、乔起凤,右为高登明、张世英。”      
      禹稷殿:创建于明代,面阔三间,进深2间,硬山式,为明代县令乔起凤创修。万历四年(1576)年动工,万历七年(1579)竣工。禹稷殿落成后,中塑有大禹和后稷像,意为“大禹治平水土,后稷教民稼穑,百姓乃得粮食,万世有赖,农之本也”。墙上还有明代壁画,至今尚存少许,依稀可见。清康熙年间,人们为了纪念修堰名宦,又于禹稷殿之左间塑造明代县令乔起凤像,右间塑高登明像。禹稷殿背壁有护法韦陀像。此塑像毁于1953年。      
      太白楼: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硬山式。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堰首张东铭、关登岱主持创建。道光三年夏(1823)不幸失火,道光五年(1825)堰首吕维成等主持堰事又重建。县令黄宾捐银五十两,四里首事:吴镜、吕维成、刘士威、李如桐各捐银十二两。太白楼建成后,楼上塑太白三神像,左间塑平水明王像。意为“堰水发源于太白山,灌田数万亩。为县养命之源。平水明王,所祷以镇警涛,平圯滥也”。民国六年(1917),于太白楼右间,塑清末邑贤令张世英像,民国22年(1933)又改塑张公像。造像毁于1955年。      
      观音阁:位于五洞梁夹心台上。清道光十七年(1837),堰首王重魁、吴登岱主持所建。“中塑观音大士,左右配以龙王、土地,取其水土修和,镇静堤洞”。此阁造像毁于1955年。1984年,国家拨款重修了观音阁,1989年新塑了观音像。
       
     
参见网站“ 城固县人民政府·走进城固·影像城固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