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城固县  >  遗迹  >  碑石

五门堰碑石


(图片来源:汪波 摄)

      素有“小碑林”之称的五门堰,据可查材料统计,共有历代碑石44通。其中元碑1通、明碑4通、清碑21通、民国碑18通。这些碑刻除解放前和解放初失散部分外,“文化大革命”开始的1965年—1967年间大部分失散,1968年底仅存下5通碑。其中清碑1通、民国碑4通。
     1983年开始,龙头区水联委发动群众,寻找五门堰散失文物。止1992年底,先后在各地桥涵、渡槽、水沟、檐石、厕所内,共找回五门堰散失古品27通。其中明碑2通、清碑15通、民国碑10通和百丈堰碑2通,还找回高堰坝一通及古匾5面、双面佛一尊、古橙联文底一付。
      现在,五门堰有古碑35通,包括高堰碑1通,百丈堰碑2通。其中明碑3通、清碑15通、民国碑17通。
      五门堰尚有12通碑未曾找回。其中元碑1通、明碑2通、清碑5通、民国碑4通。现在仍在继续寻找。另外,还有一通珍贵的宋碑《妙严院记》尚未找回。此碑立于宋宁宗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此碑虽为庙碑,但是最早记载五门堰的一通宋碑。碑文记载“山之根,有清谷之水,截水作堰,别为五门。灌溉民田之利,盖甚薄也。岸之北,稻畦千倾,烟火万家。”据张叔亮先生考察记载:“妙严院故址在滑水西岸(斗山下西马堰河边),现仅存一塔基。清道光时大水,院宇冲毁,乡人于清水之东王家台旁建中寺谓之新庙,移碑置寺中。民国时建中寺又坍塌,移置此碑于原公小学门外”(即今西原公中学,原为原公寺古庙)。多次寻找,未曾找见,此碑仍下落不明。龙头区水联委,为寻找五门堰散失古碑,几年来,先后为古碑出土地共修复建筑物八处,共支付现金3500余元。这些建筑物包括桥4座、渡槽3座,厕所两间。
     上述这些古碑的找回,为编纂城固县水利志、文物志和古代水利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四十四通碑中,修建碑15通、章程碑7通、水利纠纷碑5通、保护水利碑4通、歌功碑4通、清查田亩碑4通、堰产碑3通、裁减水车碑2通。现在共收有五门堰碑记四十九篇、题词一篇。未找见的碑石碑文,除清康熙《城固县志》上收录有元、明碑记外,其余是根据张叔亮先生的抄件存录的,计12篇。解放后,五门堰受到省、地、县各级政府的重视,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县上成立了五门堰文物管理所。国家拨款对五门堰古建筑进行了修葺、刷新、彩塑彩绘和重建,对找回的碑石、匾额等文物,重新陈列保护。


参见《城固文史·第十三辑》(1-15辑合订本)第600页—第601页
城固县政协民族宗教文史学习委员会编
2013年3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