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城固县  >  遗迹  >  墓葬

张骞墓


(图片来源:汪波 摄)
 
      张骞墓位于城固县博望镇饶家营村,是我国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墓葬。墓冢以汉代封土砖室墓为中心,坐北朝南,呈覆斗形,原东西宽15米,南北长15米,高8米(现底部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6.6米、高4.26米)。现墓园南北长100米,东西宽195米,南侧为张骞纪念馆。墓园有古树17株,其中古柏15株,石碑4通,汉石兽两尊。
      墓碑:封土堆前正中一通,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书立,碑高182厘米,宽80厘米,上刻隶书“汉博望侯张公骞墓”。右侧一通,光绪五年(1879)立,上刻“汉博望侯墓碑记”。左侧二通,一通为光绪五年(1879)张氏后裔立;一通为民国二十八年(1939)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立,题“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道碑记”。该墓于1938年由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发掘,出土有陶片、五铢钱、“博望造铭”封泥等文物,确认为汉代博望侯张骞之墓。
      1956年张骞墓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立保护标志,划定保护范围;199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了张骞墓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06年张骞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张骞墓被列入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申遗工作正式启动。2012年,张骞墓被列入丝绸之路中国段首批申遗名单。县上在成立申遗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组建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申遗工作指挥部及其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环境治理、工程建设、规划资料、文化宣传、资金保障6个工作小组,从14个部门、单位抽调32名干部脱岗驻点办公。为了证明张骞墓的真实性,展示其蕴含的独特价值,市县先后2次组团赴广东、福建、河南、湖北等地考察学习申遗工作经验,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工作人员赶赴国家博物馆、西北大学、张骞封侯地河南方城、奉祀“锦纶行”(即丝制业)祖师张骞的广州市锦纶会馆等地,找到了博望封泥等珍贵的实物证据,搜集了大量与张骞有关的遗址遗迹、民间传说、神话典故等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累计采集、整理各类文字资料300余万字、图片2000余张,拍摄视频460多分钟,数据化存储总量达40G。为了使遗产与周边风貌保持一致、相得益彰,共完成了97户民居拆迁安置、46户立面整饰、1000余棵树木移植、3万余平方米草皮移植、3公里道路整修及“三线”治理、渠系改造等工程,极大改善了周边群众的民生质量。同时,按照张骞墓管理规划、张骞墓馆内环境整治方案等,完成了连廊、配殿、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阙楼维修、道路铺装、馆内给排水、音响照明等方面的内部环境整治;完善了张骞墓安防监控系统;建立了遗产区环境、气象、地质、水文、旅游接待等专项监测体系,制定了监测标准,确定了监测内容,完善了监测数据,监测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完成了三座配殿陈列布展和游客服务中心建设。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张骞墓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33处遗产之一,成功被列为世界遗产地。
 
 
参见网站“城固县人民政府·旅游城固”:
http://www.chenggu.gov.cn/llcg/jgmt/422.htm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