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基崖原名观音岩。位于秦岭南麓毕家河畔。山高路险,水流湍急,相传为明代建文皇帝曾经避难之所。岩中至今仍有建文皇帝塑像。春秋祭祀,游人不绝。
公元1399年,明惠帝允炆继皇帝位,在南京登基,建元建文。1401年,燕王朱棣发动政变,举兵犯京,帝师屡败。次年,京城破,建文帝欲拔剑自刎。太监王钺急奏:“陛下不可轻生,从前高皇升殿遐时,曾留有铁箧一件,付与掌宫太监,并嘱道:‘子孙若有大难,可开箧一视,自有方法。’现藏奉先殿左侧。”左右听了,急忙取箧开视,内藏度牒三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连袈裟、僧鞋、僧帽无不具备。并有剃刀一把、白银十锭及朱书一纸。纸中写着“应文从鬼门出,余人从水关御沟出行,薄暮会集神乐观西房”。建文帝叹息道:“数应如此,尚复何言!”程济取出剃刀与建文帝祝发。吴王教授杨应能因名符度牒,愿与帝祝发偕亡。监察御史叶希贤持应贤度牒,亦把发剃下。三人脱下衣冠,披上袈裟,藏好度牒,整备出走。此时,宫中乱作一团。皇后马氏亦投火自焚。其余五六十人,伏地大悯,愿随出亡。建文帝道:“人多不便出行,尔等各宜自便……”除尽节者外,誓死相从者九人,从帝至鬼门。鬼门在太平门内,系内城一矮扉,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缩身先出,余亦鱼贯而随。门外适有小舟等着,舟中一道人呼帝乘舟。帝问姓名,答即神乐观主持,夜梦太祖皇帝,命臣来此驾舟守候。帝登舟,薄暮齐集神乐观。廖平道:“人多不便,三五人即可,余者暗作应援可也。”帝复计议:“我留此不便,不如远去滇南依西平侯沐成。”史斌道:“耳目众多,倘或告密,转足为害。不如往来名胜,东西南北皆可为家。”帝随口应允。
燕王朱棣攻打进京,大肆残杀前朝臣士,并四处追查惠帝下落。情势日急,应能奏帝:“主人与应贤连夜北上,可遇寺而栖。臣与主公相貌相似,领二人南下,托言出海,乱其耳目。”后来应能在云南永嘉寺埋名韬晦,无人能知。永乐十七年(1419),朱棣疑建文帝出亡海外,命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即为此事。
却说建文帝辗转北上,来至秦岭南麓毕家河畔,见隔岸一山,峰峦高耸,古树成荫,白云如带,仙鹤翱翔。岩下隐隐似有寺庙,便与应贤涉水跋山而往。到得岩下,见一观音石像,二人纳头便拜,求菩萨保佑吉祥平安。像后并有乱草一堆破衲两件。二人便暂栖身于此。朝迎旭日,暮送落霞,渴饮泉浆,饥食松子。忆兮往事,度日如年。这日正在纳闷,忽闻林中有人作歌:“身披裂装兮出帝宫,踏破云水兮走西东,帝王将相兮今何在?争名夺利兮一场空。”惠帝听了大惊,立与应贤离此北上。约半日许,到得一地。但见山势巍娥,五峰环绕,松涛云海,鹤舞鹿鸣。中座一寺,飞檐斗拱,红墙黛瓦。山门横书“甘棠寺”三字(即今之洞阳官),为唐代虞世南所作。二人进了山门。到得大殿,见殿中蒲团上端坐一人,龟形鹤背,大耳浓髯。此人正是武当祖师张三丰。微睁其目日:“吾在此等候多时矣!”惠帝纳头便拜,遂于是夜授以玄玄秘法、金丹要诀。次日晨便随道长经洋州辗转南下,往返于南顶武当与北顶五朵山之间。相传后来终于成道。
参见《城固文史》第十五辑 第1089页
城固县政协民族宗教文史学习委员会编辑出版
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