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城固县  >  诗文  >  散文

城固橘柑天下绝

刘  乐  
地过长淮种橘难,僧房今见锁朱栏。  
秋来赖有黄金实,几被行人作枳看。
                               ——(北宋)陈舜俞 《寿阳僧房见橘诗》  
 
      公元962年前的一个秋天,北宋诗人陈舜俞宦游至长淮以北的寿阳某寺,看到僧房前几颗橘树结满金灿灿的橘子,惊异于“橘逾淮而北为枳”的古老法则在这里被打破,写下了这首明快朴实的《寿阳僧房见橘诗》。其实诗人何曾知道,在同一纬度的西部秦岭南坡,早有一片更大的不守法则的橘园:城固神奇橘乡。  
      城固位于汉中盆地中部,南入巴山,北拥秦岭,汉水穿境而过,是汉中市辖的一个重要县。城固柑橘种植,可追溯到秦汉。《史记》就有“蜀、汉、江陵千树橘”的记载,“汉”即汉中郡,如今的汉中市。到了唐宋,城固橘柑种植,已是“山家皆种橘”的情景了。唐僖宗时,诗人郑谷送文友曹邺到城固东邻的洋州任刺史,被城洋九月的秋色所感染,写下了“开怀江稻熟,寄信路橙香”的诗句。北宋神宗年间,城固洋州“橙橘熟时,多为狨猿(金丝猴)所耗,居人日夜驱之”(北宋洋州知州蔡交诗注),足见当时种植橘柑的普遍和艰辛程度。  
      可是橘柑的种植和生存受气候变化影响极大,根据我国气候变迁规律,秦汉、隋唐、宋及元初为温暖期,因此这个时期柑橘种植遍布汉中盆地,出现了“栀时黄时橘满园”的景象,甚至关中也有种植。进入明朝中期至清末年的寒冷期后,橘柑开始向适宜它本身生长的气候区域收缩。城固北区有得天独厚的适宜橘柑生长的小气候:北有横亘东西的高大秦岭庇护,阻挡了南下寒流的侵袭;南有斗山,西有伏牛山,东有骆驼山的环抱,起于秦岭腹地蜿蜒南北的湑水峡谷,形成“狭管效应”,产生了神奇的“子午风”,让升仙口外的橘乡成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橘柑生长绝佳之地。这时,汉中橘柑逐渐向城固集中,而城固橘柑又次第退守到升仙村一带,最后形成全国橘柑分布区最北缘的橘园,成为中国南北地理气候分界线上(秦岭淮河)一个神奇的亮点。根据城固县志记载,清康熙五十六年,城固柑橘“较他邑颇胜”;到了清光绪三十一年,城固县“丹橘黄柑产于县北之升仙谷口附近,每年收获数十万枚,销行汉中府全境及陆路销行全省,为士人之专利”;民国三十年,“升仙村共有橘柑树41750颗,产橘柑437.5万斤,栽培面积2000多亩”;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广大农科人员科研攻关、技术推广下,面积剧增,橘柑已成为城固北部橘农致富的摇钱树。目前,橘柑品种达50多个,种植面积突破15万亩,亩产超万斤,年产橘柑20万吨以上。全国橘柑首席专家、重庆橘柑研究所教授刘晓光考察城固橘园后,由衷地发出这样的赞叹:“没想到这里的橘柑生长这么好,产量这么高!单产水平已超过世界平均产量的五六倍,城固创造了橘柑种植的奇迹!” 2003年,国家林业局授予城固“柑橘之乡”的桂冠。  
      又是丹橘飘香时节,让我们走近城固橘乡,走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出源地升仙村,用眼睛和嗅觉,触摸这块神奇的地方,接受橘风仙韵的洗礼!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