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凯风网)
勉县五节龙,民间舞蹈,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五节龙起源并流传于陕西省勉县新铺镇新铺湾村,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五节龙分三种,即草把五节龙、灯火五节龙、彩色五节龙。五节龙小巧玲珑,短小精悍,表演起来机动灵活,潇洒自如。表演形式灵活,既可单龙独舞,亦可群龙组合演出,受场地限制较少。表演技术独特,是中华龙舞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简 介
五节龙因龙头、龙身、龙尾共五节而得名,每节之间以彩绘布面覆裹,除龙头由单人执掌表演外,其余两人各持两节。表演时既可以单龙表现精致灵动之美,亦可多条龙组合表现排山倒海之势。通常以一青一黄两条龙配合,在打击乐伴奏下演出。
五节龙的表演分平地和高台两大段。平地表演包括举龙、二龙出水、翻滚游江、缠腰戏耍;高台表演包括卧台翻滚、彩虹飞驾、高台吸水等。
五节龙传承人和龙舞骨干艺人苦于生计,无力做好“传、帮、带”工作,现队伍平均年龄50岁。现代娱乐工具冲击下很多人认为民间文艺“土、俗”而不愿学习继承。经费匮乏不能更新、增添道具维持活动,不能组织队伍外出交流演出。
近年来,勉县积极行动,组织队伍对五节龙进行了调研、总结和申报工作,已经被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勉县把五节龙表演项目列入保护名录进行了登记建档,完善了各项保护制度,建立了县、乡、村三级保护工作机构,制定了近期和长期保护工作计划,出台了有效的培养和保护工作措施,积极培育新一代人才,继承和弘扬五节龙表演艺术。随着党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五节龙终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基本特征
小巧的设计:五节龙道具小、队伍小、演出时不受地点、时间及方位限制。民曰:“龙不择地。”人员采用3X+1的组合(即三个耍龙人为一组可以有若干组,加一个引龙人)。
灵活便捷的组合:五节水把龙出发的地点是在山区极为窄小的场地上,故而三五人为一条龙表演。到了村宅的晒坝,地方稍大一点增为两条龙出场。近代进入广场,可有多条龙演出。
生动形象的模拟表演:五节龙以段龙的灵巧躯体,模拟动物和自然,如:“卧台翻滚”、“彩虹飞驾”,再现大自然彩霞之绚丽,满足人们祈祥之企盼;“高台吸水”,模拟动物之间的嬉戏,又好像儿童们在捉迷藏,妙趣横生,颇具观赏性。静场造型是五节龙独具的特点,反映动物内心的情趣,拟人摹物,把龙舞的表演技艺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盛夏季节的演出:初始的五节龙——水把龙,除祈天祷地的神秘活动外,旧时,每年夏天各地都组织这样的娱乐活动,走东串西。所到之处,老少泼水,此为最高待遇。一些大户人家,还专门请上人,备好不同器具,盛满水,在院门口迎接。
历史渊源
光绪三年(1877)天干不雨,次年,又逢大旱,第三年夏至仍未滴雨。人们到庙台子作法,驱邪祈雨,官府也号令各地找水保田禾。是年,新铺湾陈氏(会手)陪着余姓的神汉集多人到李家沟龙洞降妖取雨。陈氏自扎一个草把,绑在木棍一端,其余二会手(神汉的助手)赤身光脚,巫觋身背两把大刀(或杀猪用的刀),双手捧水罐,名日“舀罐”,走着地道的禹步,观者争先恐后用各种器具舀水泼之。行至洞口,一神汉双手各持一把钢刀,在额头频频乱砍。据说,有人还要开膛破肚,两会手持木棍挡刀,鲜血满面,人们试图用血来感动龙王。在此同时另一神汉手捧水罐,拉开架势,进入龙洞,似乎硬逼龙王给雨。草把越耍越欢实,泼水者争相不息,在洞前窄小的场地上的确够热闹刺激。突然,一只叫不上名的“神雀”自洞里昂然飞出洞外,一群青蛙,蜂拥出了洞口。神汉立即念念有词:“三分丝雨,三分丝雨!”本是晴朗的天空,一眨眼祥云密布,锣鼓伴着喊声:“雨来了,雨来了……”人们称这样的舞龙活动为“水把龙”。
这种形式,各地耍法不一,新铺湾把龙头扎成五色的,五节串在一起,这就是初始的“五节龙”。初始的五节龙(当时叫水把龙)在西部山区活跃了几十年,每遇干旱,勉县各地,都有耍水龙的习惯,仅是单纯的驱妖除邪,在特定环境中出现。在这个过程中,泼水的器具、声响、姿态,观众与耍龙人、耍龙人与龙之间嬉戏趣逗等等,提供了自玩自娱的环境。这种以水与龙为基础的活动形式,突破了祈佑性动机之后,用于民间,因时、因地、因季节、群众自发组织。盛夏时在沙滩上、河沟里、场院中表演,展示内心的欣慰。
清代末年,新铺湾陈维贞、刘定明不满足这种泼水戏玩的形式,干脆把水龙改为旱龙,把水罐改为竹篾编制的彩球,白天耍起了布料五节龙。夜间,龙体内燃灯火,一人持彩球在前逗趣,其余观者用火戏之,为五节火龙。据民间五节龙表演艺人王大贵说,1936年为庆祝川陕公路通车,他曾赴县城(勉县老城)演出,1945年日本投降,他又操起五节龙庆贺。
五节龙从单纯的祈天赐雨开始,发展为庄稼人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从局限于道观寺庙的祭礼,舞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基本内容
五节龙种类与动作:五节龙分三种,即草把五节龙、灯火五节龙、彩色五节龙。
草把五节龙,又名水把龙。一人一节,三人或五人表演,半裸体,用水泼,或蘸水耍草把,不追求动作和调度,竭力追求泼水气氛,仅在夏天活动。
灯火五节龙,又名火龙。龙体内燃灯火,观者掷火于龙身。三人耍五节,多在平地表演。举龙、翻滚是主要动作,常在晚上表演。
彩色五节龙,现代统称五节龙,四人或七人表演,即3X(条)+1的组合。基本动作是举龙、翻滚、端龙。组合动作有“黄龙缠腰”(龙面朝观众,弯腰,圆场)、“卧台翻滚”(三人仰卧在长凳上翻滚)、“彩虹飞驾”(龙体举起,呈半圆形讲场造型)、“高台吸水”(一龙居高台,在大方桌上的方凳上翻滚,一龙在平地,围着高台,做“黄龙缠腰”)。
调度、结构:五节龙分平地和高台两大段,二龙出水进场,举龙,翻滚游江,缠腰戏耍,嬉戏相亲。然后在长凳上表演,逐步登上高台,再上顶峰。彩球与龙,龙与龙,龙与观众,觅趣寻乐。相继完成出海、游江、爬山、走岭、扒崖的动作。
伴奏乐器:鼓、钹、马锣、大锣等。
鼓谱:
(1) ╳ ╳▕ ╳ ╳▕▕ : ╳ ╳ ╳ ╳▕ ╳ ╳ ╳:▕▕ ╳ ╳ ╳▕ ╳ ╳ ╳ :▕▕ D.C
(2) ╳ ╳ ╳ ╳▕ ╳ ╳ ╳ ╳▕ ╳ ╳ ╳ ╳▕ ╳ ╳ ╳ ╳▕ (轻声)
道具:龙长6—7米,五节,每节用一根长1.2米的木棍,撑起一个排球大小的竹筐,再用丝绸连成一体。耍火龙时,只在每个竹筐内装上灯,龙头增制五色彩灯,尾部喷烟雾。彩球(耍宝人手拿的道具用竹篾编制)为圆形,直径约20公分。
服饰:白色蓝条纹彩衣,红腰带,红包头,黑布鞋。耍宝人红色彩衣,黄腰带。
制品:《勉县县志》刊用“五节龙”;陕西省《社会文化》刊“勉县五节龙”;《汉中日报》刊“小金龙磅礡于世”;《勉县文史》刊“新铺湾五节龙”。因多次参加全省会演、调演,外埠人称勉县为“龙县”,也给演员起了个大号叫“龙娃”。
艺术特色
独特的龙舞品种,具有唯一性。五节龙既不同于彩龙,又不同于空中的飞龙,也不同于三人爬地披兽皮的地龙,龙体小,龙身短,人数少,小巧玲珑,短小精悍。表演起来机动灵巧,热烈奔放,人龙合一,潇洒自如。拟人摹物,形象逼真,传情表意,动作细腻,耐人寻味,使人感受到一种精致的美、灵动的美,而生发出对龙的崇敬,堪称龙的精灵,是龙舞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表演形式的灵活性:可大可小的机动组合,行空游地的表演,突破了彩龙的表演程式,增加了舞台的立体感,丰富了龙舞的表演空间,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彩龙以多人大气势取胜,而五节龙可运用小队伍、大组合造成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飞龙腾空而起,而五节龙可通过群龙组合,亦能表现一种雷雨之后的彩虹驾天。
表演技术的独创性:五节龙的表演除三个人之间相互关照外,双手单举是五节龙的独特技巧,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双手摆动的协调。艺人曾这样总结:“志高气扬举龙头,看风使舵耍中腰,吊儿郎当龙摆尾。”有人还用三个字概括,即“拉”(头)、“推”(中腰)、“顺”(尾)。比起彩龙,飞龙、地龙在用力技巧上是一个大的创新。
全场互动的群众性:水把龙、火龙的演出,所到之处观者蜂拥而至,群众文化、群众参与,这种参与是那么即兴,又是那么随性,场子里兴致一片。1954年春节,听说新铺要耍火龙,远近的老幼不等天黑就赶来,举上火把,拿上水器。水器、灯火,都是表演必备的器物,无水不成龙,无火不激扬。离了它们,龙就成了僵尸。
主要价值
舞蹈渊源的研究价值:勉县西部山区的先民,他们并非舞蹈专家,但他们从生活中提炼的五节龙,为研究民族民间舞蹈的渊源提供了依据。巫觋是中国民间单人舞、裸体舞开源始者。木本泽源,没有丰富的生活,很难创作出好的作品,五节龙成长的全过程,证实了这一点。
艺术观赏的审美价值:盛唐的舞蹈,突出了人体线条美,而后的社火——广场舞,重在调度美。五节龙在这方面大大迈了一步。一、上下呼应美。五节龙由平地发展为高台表演,高低关照,上呼下应,错落有致,呼应协调。二、左右对称美。在调度设计上,善用对称画面,体现了一种公平、公正、公道、不偏不倚的人文思想,表现出中正的和谐美。三、动静结合美。如“黄龙缠腰”,静态的造型,却显露出跃跃欲试、喷薄欲出之动态。另如“高台吸水”、“彩虹飞架”等表演,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十分完美。动态的圆场,衬托着静态造型,反映不同情况下的共同目的。四、力的合成美。龙舞的用力是共同的技巧。五节龙只有三个人,且每人舞两节,对于舞者,既有力度的要求,也有技巧的要求,颇具难度。他们两手间的配合及相互间的协调,默契自然,同心合力,从而给人美的享受。
濒危状况
一、国家大力兴修水利设施,五节龙祈天求雨的功能丧失;全民文化水平提升,也不再对龙迷信崇拜,只剩单纯娱乐功能;受影视、现代歌舞、电子游戏等现代娱乐形式的冲击,群众参与热情减少。
二、大量农村人口出外务工,致使难以组织排练和演出,缺失了农村广大的交流平台。
三、传承人和龙舞骨干艺人苦于生计,无力做好传、帮、带工作。队伍老化,现平均50岁左右。很多适龄青年认为传统民间文艺“土、俗”,不愿参与和学习,后继乏人。
四、经费匮乏不能更新、增添道具维持活动。
保护计划
一、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一)县级已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五节龙表演艺术传承项目已列入县、市级保护名目之中。
(二)已对五节龙进行登记建档,完善各种保护制度。
(三)重视对传承人和骨干人员的保护和培养工作,建立了县、乡、村三级保护工作机构,培养新一代人员继承和弘扬五节龙表演艺术。
(四)已对五节龙表演艺术传承项目作了近期培养和长期保护工作计划,出台了有效的培养和保护工作措施。
二、保护内容:
(一)保护老艺人(老农民),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培养下一代。
(二)保护五节龙道具、服饰资料。
(三)保护五节龙队伍,着重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育。
三、十年保护目标:
进一步挖掘、整理研究五节龙表演艺术,保护老艺人,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使五节龙表演艺术达到活态传承的目标。
(一)保护措施:
1.建立行政管理机构,具体组织、管理、排练。
2.建立五节龙学术研究组织,横向开展交流,每年至少有2—3次交流性演出。
3.给于政策和资金扶持,保证艺人特别是老艺人的基本生活费,使其传承表演技能。
4.定期召开有关乡镇、项目保护单位特别是骨干艺人的艺术培训。
5.做好新排练,使五节龙的社会效果再上一层楼。
6.收集资料、编写论文,编著《勉县五节龙》。
(二)建立机制:
1.建立老艺人顾问小组。
2.建立学术研究组织、传承人管理制度。
3.建立县、镇、村三级管理组织、经费扶持制度、演出组织制度。
4.成立以文化馆牵头的五节龙论文编写小组,组织有关专业人员挖掘研究撰稿。
参见百度百科“勉县五节龙”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B%89%E5%8E%BF%E4%BA%94%E8%8A%82%E9%BE%99/4825504?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