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勉县  >  习俗  >  其他

对鼓


(图片来源:新浪陕西)
 
      对鼓源于汉水上游,古定军山南麓,流传在陕南勉县汉江以南区乡的一种击鼓舞蹈。每逢节日、喜庆、庙会,由社火头约集鼓手于广场或庭院表演。因为鼓手成对,表演成双,又以对比、对称为其所长,也可能是昔日诸葛亮北伐之进军号令;或许是古道蜀门两军对垒之交战信号;又好似两家社火对技之势,所以民间称“对鼓”。
      鼓在舞蹈中是伴奏乐器,又是主要道具,常用九寸至一尺的型号,两面蒙皮,两侧设环,呈扁平状。挂于颈项,系于腰间。双手持鼓锤单击。身着黑色打衣,灯笼裤,现在已演变为童妆或紧身服。表演时,四鼓手分两组,各与一“扇牌”组合,呈两个三角状画面。基本动作是“马步”,而“马步双脚跳”是贯穿始终的风格特点。其动作组合有:“雄鹰展翅”“对面架鼓锤”“前蹲后退”“猴子望月”“背靠比武”“武松打虎”等。每一组合(民间称“一环子”)后加“围转”——三人面对跳转一周。
      对鼓的出世,大约是民国元年(1912)前后,由一富家功名子弟,约两擂鼓匠戏玩而兴。20世纪50年代初,由专业和业余人员协同加工,将三人舞之蹈之,丰富为六人两组的固定形式。在舞蹈设计上,虽不具备“腰戴”“蹩鼓”“百而锣鼓”的粗犷、豪放的气势,但所含之情趣性,乃至幽默、滑稽的动作,在鼓舞中所见甚少。
      对鼓在动作上善于重复,调动上讲究对称,结构上常于递进,造成情趣上的欢快、热烈。其“跳”“比”“逗”,成为它的风格归纳。“跳”是舞蹈动作的基础,“比”是舞蹈发展的基础,“逗”是舞蹈情趣的基础。跳、比、逗结合,趣玩娱兴,似乎是童心的写照,似乎是舞队的试比,似乎是风调雨顺的欣庆。
 
 
参见《定军风情》(上)第55页
谢作新、徐勇华编著
陕西摄影出版社
1993年12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