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洲,亦称沔阳、沔县,是今日勉县的古称。多少年来,人们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绚丽多姿的艺术品种,同时也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自乐班社,“围鼓子”便是其中之一。
“围鼓子”,亦称“板凳戏”,是民间小戏的一种演唱班社,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喜庆活动,从当时的文艺队脱胎而出。或喜、或丧、或寿,艺人自愿结合,五六、七八不等,民间有“七紧八慢九消停”的说法。活动时人手一件乐器,三弦、二胡、木鱼、碰铃、四页瓦等。各自为一个角色,即凳而坐,唱念灵活。
“围鼓子”艺人多半来自长林、欧家坡、杜寨、老道寺等乡村,他们出现在汉江两岸、秦巴山间的庙堂寺观、农家庭院。主要曲种是汉中西路曲子,主要剧目有“麻姑成圣”“八仙庆寿”“二姐娃问病”“机房教子”“胡干烧火”“双官诰”等十余本。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围鼓子”的演出更加频繁,较大限度地满足了偏远地区人们的文化欲望,也为各地庙会丰富了内容。
参见《定军风情》(上)第59页
谢作新、徐勇华编著
陕西摄影出版社
199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