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勉县  >  习俗  >  其他

五节龙

      五节龙,顾名思义,由五节组成,五节龙由竹笆编扎,丝绸缠裹,内燃灯火。龙首、龙尾各为一节,龙身三节,全长一丈八尺许,表演时六人分两组呈对出场,一人持龙头,其余二人双手各举一节龙体(包括一节龙尾),引龙人持宝珠(亦称“火弹子”“绣球”)在前舞动。舞龙人以“大八字步”为主,连续表演“二龙出海”“二龙戏珠”“彩虹飞架”“黄龙缠身”“高台吸水”等。在舞蹈风格上,既有一般布龙、彩龙的特点,又有长龙飞架、腾云翱翔之势。又因龙体短小,轻便灵活,演员不光在平地上施展优美造型,还可登高完成各种形象的表演,突破了龙舞的表演空间,增加了立体感,加之独具一格的双手各举一节龙体舞动的基本技术,丰富了龙舞的品种,同时把龙舞的表演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五节龙是民间社火节目,在原《三节龙》的基础上,模拟明清的《百叶龙》发展形成的。近百年来,经三代艺人的努力,由孤龙平地表演发展成双龙对舞。它着武士装,头扎英雄巾,精神抖擞,潇洒英俊,既突出了龙舞的各种庄重威武造型,又表现人们吉祥如愿的心理状态。
      五节龙欲小不如蚕茧,欲大胜过长蛇,数条相连,自然形成长龙飞驾,涵天凌云之势。它以双手单举为基本动作,其特点是:用力要“巧”,翻滚要“活”,造型要“静”,表现出民间社火浓郁的地方风格。
      五节龙保留了民间社火广场艺术表演的传统特点,适应于农家庭院、广场活动。如在表演方面,它不局限于主席台,而是按照民间习俗东、南、西、北(金、术、水、火)逐一相拜,大开财门,故民间有“狮子参神,龙送吉祥”之说。另从广场多方视线的特点来讲,也很适应,供仰视的有“高台戏水”“高台寻宝”跃而上天;供俯视的有“黄龙缠身”,犹如海底潜水;供平视的有“彩虹飞架”“二龙抢宝”,游龙戏珠动作快如闪电。再从舞蹈本身来讲,它是模拟《百叶龙》的形式,有分有合。时而它以“段龙”(一条《五节龙》)舞动,时而又将数条独立的“段龙”组合一起,非板凳龙、彩龙、布龙,而是一个独具风格的龙舞新品种。
 
 
参见《定军风情》(上)第53页
谢作新、徐勇华编著
陕西摄影出版社
1993年12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