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勉县  >  遗迹  >  建筑

武侯祠

      
(图片来源:汪波 摄)
 
      武侯祠始建于蜀汉景耀六年(263)春,当时祠在定军山下武侯坪,是全国最早的武侯祠,比成都武侯祠早40余年。明正德八年(1513)重修武侯祠于沔阳城(今勉县老城)东距武侯墓5公里,即今武侯祠,距县城3公里,南北长200米,东西宽约120米,周筑垣墙,占地约30亩。祠内由北向南,楼台、殿宇排列成伍,中轴直穿五进,其中三院并连,规模宏敞,雄伟壮丽。祠内乐楼系清嘉庆十四年(1809)重修。东楼前有广场和东、西辕门,正中牌楼耸立,八角起翘,斗拱层层,蔚为壮观。牌楼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清雍正十三年(1735)果亲王重修,牌楼正面隶书“汉丞相诸葛武乡忠武侯祠,同治六年(1867)丁卯季春”,背面书“天下第一流”。诸葛琴楼,为县令马允刚于嘉庆七年(1802)五月重建。琴楼房3间,下为券洞式甬道,横书“汉丞相诸葛武乡侯祠”,楼上匾额“高山流水”。琴楼上有古榻、石琴台、石琴。《忠武侯祠墓志》载:“石琴与榻晋代物也。晋文水胡韬颍作石琴与榻,缀以诗赋”(按:石琴正中刻“章武元年”四字,系唐以后所通行之楷体,并无汉晋书体风格)。
      钟楼上悬洪钟一口,系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铸。鼓楼原有诸葛铜鼓,“文化大革命”中佚损。钟、鼓两楼呈六角形,飞檐翘角,画栋雕梁,典雅壮观。陆游诗“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钟暮鼓无休时”之句,可以参证。
      戟门前有石狮一对,分踞左右,姿态雄壮,两侧砖柱刻“日月高悬出师表,风云长护定军山”对联,为清咸丰元年(1851)重修。戟门南有大院和东、西桂院。大院内古柏苍郁,凌霄花红。
      献殿檐下及两侧山墙,有唐、明、清各代石碑60余通,其中唐贞元十一年(795)沈迥撰文元锡书丹《蜀丞相诸葛武侯新庙碑铭并序》,碑系全国武侯祠中最早的一通,被国务院列为全国书法艺术名碑加以保护。献殿前长方形铁炉高1.87米,重500余公斤,为明隆庆年间(1567—1572)所铸。
      大殿明三暗五,四角起翘,飞檐复宇,巍峨幽静。门口悬“扶汉心坚,惟谨慎乃能担当事业;伏龙誉早,必深潜而后腾踔云霄”对联。殿内悬清嘉庆皇帝(颙琰)于嘉庆八年(1803)御赐的“忠贯云霄”木匾,匾下为诸葛亮塑像,龛下关兴、张苞塑像侍立左右。
      大殿后有宿宫5间,正中门檐下题“崇圣祠”匾额,两侧的西园门题“径通草庐”、东园门题“路转琴台”。东侧琴台亭,六角攒尖,典雅而高大,登临其上,可三面远眺。
      祠内原有古柏64株,现存18株,其中有参天合抱者,有直径1米以上者,枝柯参天,壮茂密菁。确有“苍松翠柏有真性,行云流水含天机”之妙。祠内银桂、丹桂6株,仲秋花开,香溢四野,称为“丹桂风清”,为武侯祠八景之一。旱莲(又名应春树)为国内罕见,先开花后长叶,花期半月。每当仲春,旱莲怒放,花如莲而稍小,色如莲而稍艳。花团锦簇,灿如明霞。艳冠群芳,名闻遐迩。花期游人满院,争相观看,每日多达数千人。今日之武侯祠历经沧桑,非明代旧貌,乃清代重修。清嘉庆六年(1801),仁宗皇帝“敕发帑金金九百两,资助维修”,御赐“忠贯云霄”匾额,“亲洒,震翰以昭敬礼”。民国24年(1935)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徐向前部过沔(今勉县),置司令部于祠内大殿,指挥部在琴楼。《汉中府志》载:“(元后)至元六年(1340)、明永乐六年(1408)、成化十九年(1483)、二十一年(1485),守臣相继补葺”。但至解放前夕,祠内仍破烂不堪。解放后不断修葺,其中1963、1981、1984年三次共拨款11.5万元。1986—1987年,省、地拨款3万元,完成了东、西厢房、乐楼、山门、琴台、东西配殿的维修彩绘工程,扩修新大门以外大路65米,院内铺砖路面60米,新开辟道路50米,还修建了外宾厕所及水塔。1956年8月省政府批准武侯祠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设有武侯祠文物管理所,长年开放,接待中外游客。
 
 
参见《陕西省地方志丛书·勉县志》第532—533页
《勉县志》编纂委员会主编
地震出版社
​1989年11月第1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