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 百度图库)
那个极富咀嚼力,能令人从中咂摸出多元的另类风景的牵情崖,千百年来吸引着众多游人前去回味人生,品味友情,体味诚信。
走进勉县小河庙乡境内那条终年奔流不断,潺潺缓缓、缠缠绵绵,令人闻名之际身临其地,便会顿觉心头温暖潮润的萍水河中段右侧,就是那处立挂险陡、层次分明、色若铁青、恍若叠布又似万卷经书,迤逦约莫一里许的牵情悬崖。崖之尽头处,天然生就一口坐窝状深邃石井,其水幽冥,深不可测,观之胆寒、身心颤悚。
远古时,崖头千秋岭上,有一伍姓母子,守着几间草房和一点薄田瘦地糊口度日。娘俩忙时务农,闲时伍母依靠替人帮劳或洗浆缝补,或采药贴补家用,供养儿子读书。儿子虽少小丧父,家境贫寒,却也十分懂事勤快,无论白天多么忙碌,夜里总要坚持在一灯如豆的寒舍发愤攻读;农闲的每个清晨,他一如既往早早地来在河沟边一块硕大无朋的麻光石板上读书著文,以求中举仕进封妻荫子。日久,书生在游山观景时邂逅了一位美丽俊秀的茶家女子,彼此因为茶歌从相识到相知再相爱。只是怎奈他自己家徒四壁又屡试不第,久之,茶家女子父母看不到他能迅速发迹改变命运、飞黄腾达的希望,以及能藉此帮衬自家活得滋润的迹象,更不消说能为自家女儿挣来梦寐以求的凤冠霞帔,再加之亲友与媒人不时的凌厉攻势,因而不免心生外意渐次远了书生,却还拂不过情面找理由指天划星星地虚言,要伍书生若能在读书处的大麻光石板上坐成一口三十三丈三尺三寸深的水井,方才允婚。书生大都迂腐,但伍书生明知对方刁难却信以为真,铁心一试,二话不说去麻光石板上搭庵居住,日夜诵诗习文。第三年一个冬月的午夜时分,突然响起滚滚惊雷,风刮如摧枯拉朽,烁烁闪电甚是骇人,却无滴雨片雪飘落。次日一早,从梦中醒来的伍书生隐约听得有人哭喊,睁眼抬头处,四面是清冷绝壁,头上仅有一豆亮光,似乎还有芝麻大的人头攒动,方知自己不知几时身处井底竟浑然不觉。最后,当乡邻乡亲们用连接的长绳绑上吊筐将他拉出井口时,兀地呆了。原来自己所坐之处果真已成深井,知自己虔心之诚感动上苍,鬼使神差地心想事成。这便是如今的那个石缸井。
由于伍书生此年又未得中,依旧布衣蓝衫而返。茶家女子父母又生偏念,信誓旦旦地要他若能将千秋岭下那处入云的高崖坐低如水井尺寸,至于中举与否不论,自家情愿倒贴着也要将女子许配给他。素来一诺千金、最守诚信,说穿了也是憨厚得失了分寸的伍书生却认真地想到,我三年既能坐成一井,可见天地有助,况且还有中举入仕报效朝廷的梦想没有实现,更兼那位倾山倾水倾人城的茶家女子作红颜知己的夙愿尚未了,于是十指相扣,一语定鼎。依言移庐苍崖绝顶潜心苦读,再不观窗外云卷云舒、黄尘滚滚,再不闻人言诘诘、唾沫溅溅、指指戳戳,白天加紧用功,夜里白狗为伴,倒也清闲得紧。三年后的除夕夜,伍书生与老母草草吃过团圆饭,打了篾丝火把紧走慢赶行将拢读书处时,惊愕地发现高崖不知几时已降低如层层迭布。
次年秋闱开科取士前,伍书生打点行装备足盘缠赴京赶考。临行前一晚,夜已深了,伍母千叮咛万嘱咐毕,待儿子熟睡后为火塘加足了柴,吊起两口鼎罐,一罐内炖一只老母鸡,一罐内煮塌锅子米饭,这才清理好包裹,净了双手去祖先牌位前祷告先人护佑儿子此举得中光耀门庭。当伍书生在约莫三更醒来,揭开鼎罐盖的刹那不禁浑身一震,脑中一阵电光火石后转身对祖先牌位磕起了响头。原来那口乌漆麻黑的鼎罐里白生生的饭粒,像是神人精心巧手安排似的米头对米头、米尾对米尾,如向日葵饼盘上的葵籽般呈放射状四面八方有序排列,这是上上吉兆。饱读诗书的他当即心知肚明,就连对相依为命的老母也守口如瓶未敢道破,生怕泄露天机失了灵验。
吃饱喝毕天尚黑,告别老母便启程,那只白犬先头前引路,伍书生身背包裹拄了棍子,撩开蓝衫迈步出门。山路崎岖,刚刚行了不到八里路光景,身为一介书生的他因买不起脚力,就在岭下崖头巨石上歇息片刻,起身赶路时将一袋银两丢掉,直到行至定军山千户崖打尖时方才发觉,但他牢记米饭吉兆生怕再出纰漏,硬是咬牙挥泪未敢掉以轻心回头。谁料伴随他多年的已通人性的白狗,却不声不响流着泪离开主人顾自拼命往回跑,当一口气跑到先前歇脚处时见钱袋尚在,就立即坐在上面日夜守护等候主人归来。伍书生吃尽苦头赶到京城全身心扑在应考上,果然中得举人。后来返乡路经河边巨石,发现护压着钱袋的爱犬已坐化成石狗,高扬着脑壳望着京城方向。再后来,伍举人在石狗所坐大石上修起一座狗庙,常坐在对岸山路中一挡道石上远远凝望,加之茶家女子已成别家屋檐下的燕子,他便深深地感知到这世上,狗注定不如人,但有些人却一定不如狗,不讲诚信,见财起意,良知泯灭。坐久了,那石头竟成一马鞍形,被人称作马鞍石,将石狗叫望狗石,石边河沟叫楼子河坝,直到如今。
再说,金榜题名的伍举人去拜会主考大人时,大人眼前一亮:但见这位伍举子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鼻若悬胆,两眉入鬓,五髯微露,双颧上耸,目光炯炯,英气逼人,先是欣然一喜;后见他面若重枣,额中生一黑子,下巴正中一毛独秀,两耳中毛发探出耳外,当下心中瞿然一凛。以后的闲谈中又得知这举子两乳间左右各生一根半尺胸毛。还得知他家祖坟埋在千秋岭上笔架山脚下一山洞口,由洞内经年鼓吹而出的热风将洞口熏成了褚红色,据说不久他父亲脸上肤色就渐次变成关公而且早早去世,到他这一代时肤色亦然。主考大人在掌握了伍举子大量背景信息后,心下当即沉吟起来。历来官家任人选才均是耳提面命,多用循吏慎用清流,这似乎已成为约定俗成的公开秘密。似伍举子这等异类,设若进入庙堂身列朝班,一旦较起真来,近则会扳倒朝廷命官,远则会累及封疆大吏。虽然很快能成就一世英名树为楷模,但最后伤筋动骨的还是朝廷和循吏,罢罢罢!最后,“十载寒窗苦,为的把名出;金榜虽题名,出头无是处”的伍举人,连同一起中举的赶考时在“悦来客栈”同室投宿的金桃金举人被列为“候缺”,虽享受朝廷衣禄,却只在官家给修的进士府第中“凉快”。这一候,官场上少了一股清流,民间多了一位愤世嫉俗的高士,草根多了一颗饱满的读书种子。
这期间,金桃金举人通过赵公元帅的关系,派孔方兄替他一路攻城掠地后,水到渠成当上了伍举人家乡的知县,于是二人结为莫逆。由于初入官场,知县大人力请伍举人出山作幕僚为他筹划政务。伍举人婉拒了礼聘只用书函形式向其反映民众呼声,提出许多施政建议,起了很大作用,百姓赞不绝口,政绩声誉日隆。数年后,金大人羽翼已丰,有望高升,便对伍举人先淡之,后厌之,再恨之,终恶之。不明就里的伍举人依旧不断为对方出谋划策,提点要务,屡上条陈。终于有一天,即将升迁太守的金大人在告别下属官僚士绅三老时,当众借题发挥对伍举人进行了无情申斥,历数他不守读书人清规给上峰经常写信递折子的“罪状”,并严令新任县官大人对其严训。据说当晚的县衙馆驿里,那些帮闲的帮忙的是僚不是僚的肖小们,对伍举人“一拥而上”,口诛笔伐整整通宵,手段十分专业。
素来与世无争,洁身自好,不识人心险恶为何物的伍举人,突临这等不虞遭遇时一如醍壶灌顶,省悟到自己为人处事太过率性认真,善良失度和生存方式的不成熟,方招致身心蒙羞!当下与那位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金太守断绝了交情,也断送了自己入仕求索的希望,加之那个守望经年的茶家女子出嫁后抑郁不展投了石井殉情而去,羞愤交加中他彻底缝了心,只藉心中情愫浇胸中块垒,一头沉缅于山水布衣终生,写出了许多甜酸苦辣的民歌和诗文。把被自己坐低的那面苍崖取名为“牵情崖”,把曾陪伴自己的那条小河取名为“萍水河”并勒石铭记。又将官府拨给的举子俸禄用来在当地建学堂、铺桥修路、做善事。几十年后的一个中秋,已垂垂暮年的伍举人,独自悄然拄棍爬上了千秋岭,望天望地后细细地总结了自己一生的过往遭际与悲剧命运归宿,竟一睡不醒。九天后,找遍了各处的家人方才发现了牵情崖头他的拐杖,他的尸体已被成群结队蔚为壮观的蚂蚁搬运的土粒掩埋成一座高大坟丘,人们当下惊惧唏嘘不已。至今被茂密苍郁的松林覆盖的那个大土包,仍被称为“举子坟”,成了当地乡民茶余饭后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一景。
多少年来,总有不少情侣游人慕名来到茶乡小河庙,去萍水河畔游览,牵情崖下访古,石井沿边合影。晴好天气日子里,还会去萍水河之源头处凭吊那座“举子坟”。正如世间有些景是供人看的,但看过后大多成了过眼烟云;还有些景是让人品的,越品越有韵味,越品越能警醒。品得多了,就深入人的心灵生根长叶开花结果,成为又一道让人们在面对种种失意的大孤独时,入得去出得来的“风景”后,这便是真正的不朽。
参见勉县人民政府网:
http://www.mianxian.gov.cn/mlmx/dywh/2105.htm